平乐古镇青山层叠,
竹树繁茂,碧水萦绕,
除了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这里的山与水还涵养着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碎片。
桥头的两棵黄桷古树是平乐古镇最经典的风光之一。树龄1500余年,树冠遮天蔽日。抬头望去,两树的枝叶若绿云一样在天空聚拢,夏秋在树下喝茶聊天感觉似神仙一般。
脚下是澄清如练的白沫江,远望是清朝同治年间修筑的七孔乐善古石桥,孔洞如桃形,清风伴流水,从中掠过隐隐如吹箫奏笛之声。
古石桥在两岸青山碧水绿树、青瓦民居的映衬下明媚亮丽,倘若在清晨或黄昏,水面上的雾与民居的炊烟缭绕在一起,桥下石阶上若再有几位红衫白褂洗衣劳作的妇女,朦胧之间古镇便沉醉在一幅田园乡村诗画的轻音之中了。
夜宿古镇小旅店。天色如墨,细雨淅淅。从一股股窗缝隙里,我嗅到了好多熟悉而遥远的气息:一会儿是黄桷古树有点甘清苦涩的味儿,一会儿是窖酒的味儿,沁人肺腑,再一会儿是竹子的幽幽清香。
恍惚间,我仿佛听见千年古树在风中的絮语,真弄不清楚人是在梦里还是梦外。
第二天,从平乐古镇的导游地图上我才明白,这里是古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茶马古道第一镇。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秦始皇灭六国迁徙豪富入蜀,以冶铁致富的卓氏从赵国迁居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是将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引进四川,而使这里成为古代重要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的大功臣。
而今在平乐骑龙山下西南面的坡地一带,还不时发现古代遗留有炉渣结块和弃掷的生铁。当地的乡民叫那一带为“铁屎坝”,这里有冶铁打铁的传统。
在平乐的场口,刚下古桥有一处百年铁匠铺,风箱呼呼炉火照天地,打铁声砰砰火星四溅,看得好奇的城里人发呆,为古镇一景。
打铁的节奏雄壮,打铁的动作斩截。
让人想到那写出《子虚赋》、《上林赋》的司马长卿本应是位情感缠绵细腻的才子,文章大块瑰丽的圣手。却想不到他于国家行政上也是有章有法:先是在长安向汉武帝要了政策,然后回到蜀郡成都大张旗鼓地宣传,再后又悄悄返临邛筹措筑路资金,最终在上下赞扬欢呼中完成了出使西南夷的壮举。
在黄桷古树下,我们品茗座话成都才子司马相如——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政声远卓的筑路官员。
应该说,司马相如在为文为官两方面都是成功的非常人士。正因为他有如此非常之举而立如此非常之功,才进入司马迁《史记》,这是成都人的千古荣光!
不过在民间,人们津津乐道却是他做穷书生时与富家大小姐卓文君共同执手作出惊世骇俗之举的故事。开始一曲《凤求凰》,继而“文君夜亡奔相如……”传为千古美谈。
这就是浪漫,浸透邛崃文君酒香的浪漫。两千多年前为了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制的前卫如今成了经典。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平乐古镇除铁器自西汉起闻名川滇之外,到了宋代这里又悄然兴起造纸业。
宋代造纸的遗址在距平乐古镇3公里处的芦沟。芦沟被称为邛崃的竹海。一条道路蜿蜒伸进沟里,人行其间,景随人行,移步换景。气温也非常宜人,刚才沟外还热浪灼人,一进沟内便陡降两三度,凉风爽爽。
沟内到处是大青石。山石之上的竹子全是川西坝子常见的慈竹,纤维丰富而有韧性,是造纸的主要原料。
在南宋造纸遗址,阳光透过依依翠竹,光斑点点印在那些古老的石磨、石锥、石槽上,上面爬满了青苔,生满了青草。
据成书于明末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介绍,古法造纸的工艺相当复杂,仅造竹纸的就有破竹、沤竹、蒸煮、舂捣、抄纸、压榨和烘干等若干道工序。
从平乐产竹的环境看,可以推断平乐的古法造纸就是竹纸。
那么古法造纸究竟如何传入平乐的?造纸工艺在当时也属于先进技术。而平乐古镇距蜀郡中心城市成都也有近三百里路途,在当时可谓相当遥远。旅游图上介绍说自南宋有造纸者悄悄来到此地,尔后渐渐兴起造纸,至明清时期相当发达,除顺南方丝绸之路贩运西北外,还从白沫江水路远奔长江销往江南。
一阵风过来,我又嗅到黄桷古树那清幽略微苦涩的气息,抬望间,忽然感悟到这里有千年的风雨千年的春秋,平乐古镇原本是铁与纸造就的。
- END -
文稿丨网络,有删改
主播丨季逸菲
图片来源丨新邛崃、邛崃文旅
编辑丨季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