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在哪(八大处之第四处大悲寺986年的古刹)

大悲寺,作为八大处的第四个寺院,地理位置处于西山馀脉平坡山的半腰上,周围竹林满院,为其他寺院所不及,犹如孤独地隐藏在竹林一般。且大悲寺的丛竹,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挺拔,为八大处稀有景致。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取名为“隐寂寺”。大悲寺于辽朝第七位皇帝耶律宗真重熙二年,即1033年,开始兴建,起初就命名为隐寂寺。

到了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重建了隐寂寺,同时改名为大悲寺。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再度重修,饱经沧桑,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大悲寺在元朝、明朝两代皆为名刹,尤其是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时期香火旺盛,成为人们朝拜的重要佛庙。

繁盛的香火,也让大悲寺规模越来越大,殿堂越来越多,现如今,大悲寺已成为八大处八座寺院中佛事殿堂最多的一座寺庙,佛祖、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威严屹立在各个殿堂内。

大悲寺是坐南朝向,依山势层层递升,有三进院落。每一处都有众多主殿、偏殿等供奉佛祖、菩萨。

第一进为天王殿。它不仅是祈福之地,还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佛教协会官场场所。

在天王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

弥勒佛

在弥勒佛坐像左右供奉着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

这四大天王分别是: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持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

在天王殿门外,有两座小阁楼相伴。一座是钟楼、一座是鼓楼。

鼓楼

钟楼

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翠竹,黄皮绿叶,婆娑有声,十分可人。传为明代所植,原产于江南。

走到这,就是第二进: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的殿脊正中,饰“二龙戏珠”的砖雕图案,两龙鳞爪分明,呈飘然欲飞之势,实为超绝之作。

三世佛

殿内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两边有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两个,一个是阿难陀、一个是迦叶陀。

此外还有端坐云石上的十八罗汉相伴在三世佛左右,仿佛在悉心听佛祖释伽牟尼讲经说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个个活灵活现,堪称旷世之作。

这里的十八罗汉雕像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其作者是我国元朝最为著名的雕塑家刘元。

据《中国名人大辞典》记述:刘元,字康元,拜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为师,学习塑印度佛像,造诣称绝,当时京都名刹所塑佛像均出自他手。

他亲手所塑的三皇雕像深得皇帝赞赏,两度御赐宫女为妻。并擢升官职为昭文馆大学士,由此可见刘元当时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

更为奇异的是,这十八尊罗汉像的胎体是用檀香木粉掺和细砂精制而成,七百余年后的今天,仍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檀香。

走过第二进大雄宝殿,再往后走就是大悲殿,也就是观音殿,这里供奉的菩萨较多,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殿中供奉一尊观音菩萨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悯人,如同慈母。

大悲殿建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面阔五间,檐下悬“悲源海”额匾。

走过大悲殿,就是第三进:药师佛殿。

药师殿殿堂是近两年刚刚恢复的,结构布局和油漆彩画仍采取清代官式做法。

殿貌富丽而庄严,殿内供奉着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十二尊药叉神分列两边。这十五尊神像内胎皆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贴饰,给人以庄严华贵之感。

药师殿后坡上近些年又有了些新建筑。

唐三藏翻译的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