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紫荆关(京西重要屏障)

在保定的西部最不缺的就是有关长城的元素,我们在浮图峪看过了山岭间的长城,被雄伟的气势震撼,今天我们离开涞源继续往东,到了易县,寻找长城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口。

长城的关口往往是交通的咽喉,在易县的紫荆关也不例外,京城通往山西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有人说这就是北京西部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紫荆关被攻克,北京危矣。

了解长城的朋友对内长城和外长城一定不会陌生,外长城指的是自秦始皇以来历朝历代修筑的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的长城,这其中还包括了汉武帝时期修筑的更靠北的一些长城,而内长城是在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更好地保卫首都而兴建的一条长城。

紫荆关就是内长城上的一道关口,也被称为内长城内三关之一,与居庸关、倒马关齐名。像我们前面去到的偏头关就是内长城的外三关,与雁门关、宁武关齐名。了解了这些就更能感受出紫荆关位置的重要性。

在紫荆关这里,地理位置也非常特别,几乎是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地带,向西是绵延起伏的山岭,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京西平原,这里地势起伏大,险峻程度可想而知。

紫荆关的险峻,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紫荆关这个名字听起来既有诗意又不乏峥嵘的感觉,在宋代以前这里还不叫紫荆关,名为金坡关,后来人们发现这里的山坡上长满了紫荆树,于是有了紫荆关这个名字。

当我们走上紫荆关之后,向北望就是拒马河,从名字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曾经这里的峥嵘。拒马河如今我们看不出凶险,可记载中这里也曾是水大浪高,十分凶险,有了河流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关口上的强兵硬弩,拒马的目的自然就能达到。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如今这里虽然不是景区,但维护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墙体的规模肉眼可见,在城墙下就是紫荆关镇,靠近城墙的几处老宅院让我们不难感受出整个如今的紫荆关镇在当年就是屯兵的要塞,作用就类似于长城古堡。

继续往前走,向远处看,我们发现在紫荆关这里城墙的排列非常复杂,左右两侧都是包砖的墙体,紫荆关这里的长城可以说是我们见过比较复杂的,毫不夸张的说就是里三圈外三圈,交相辉映共同防务形成了一道天然加人为的屏障。

从这里复杂的结构我们也不难感受出这里重要的地理位置。

同时紫荆关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看出问题。1213年,成吉思汗在居庸关外击败金军,但居庸依旧难以攻克,改袭紫荆,兵困中都。1449年土木之变后,瓦剌部裹挟明英宗攻陷紫荆关,九门外成战场。1644年,李自成攻居庸关不克,改入紫荆关,进占京城。由此,古人有个认识:对于北京而言,居庸关是背,紫荆关是喉。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40多次。在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雄伟壮观的长城遗址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即使如此,紫荆关这里依旧不是景区,路过就可以随意观赏,登城,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来这里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