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迹。鄂州观音阁不仅供奉观音菩萨,还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音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性景点。游客可以登阁远眺长江美景,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作为一座历经7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建筑,鄂州观音阁见证了长江沿岸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说,早在宋代时,长江鄂州段的龙蟠矶就建有庙宇,但因长江经常发洪水而受损,当地百姓总在庙毁后重建。
元至正三年(1345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建成蟠龙矶寺,此为观音阁前身。
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春,观音阁被毁后重建,并增建了纯阳楼和观澜亭。
清代至民国时期,观音阁多次遭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但均得到当地官员和民众的集资重修。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和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大水后,都有重要的修缮记录。
近看观音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省、市先后6次对观音阁进行大的维修,每年都要开展汛期的保养维护,使“万里长江第一阁”在滔滔巨浪中岿然挺立。
观音阁屹立长江700余年不倒的原因揭秘究竟是怎样的奇异巧思,让这座楼阁历经数百年滔天洪峰仍屹立至今?鄂州市博物馆馆长杨震为记者揭开了观音阁“浪来坚韧、浪退傲立”的谜底。
“首先是地基牢固。”杨震解释说,观音阁建在一座孤岛般的江心礁石上。其石势嵯峨,蜿蜒起伏,如同盘踞的一条蛟龙,故称龙蟠石,又叫龙蟠矶。
清乾隆《武昌县志》有记载:“龙蟠石,县东北一里江中,周七十五丈。”
倚石起墙的观音阁
观音阁就建于龙蟠矶上,倚石起墙,迂回重叠,与江心巨礁巧妙地融为一体,故而又称龙蟠矶寺。
明代周儒《观音阁记》记载:“元监邑铁山,垒石成台,跨鳞鬣,上连石梁,梁间刻东方曼倩铸像,降水势,示过舟也。”这也表明,在舟楫繁忙的长江之上,在江心礁石上修阁筑寺,既有提醒来往船只避免触礁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寄托了镇水避灾的美好寓意。
“精巧的建筑设计,也是观音阁能够抵御洪水冲刷的重要原因。”杨震说,在观音阁的西南边迎水面,有一面弧形石墙,既可以减缓水势,又能顺势泄流,有效抵御洪水冲击,保护建筑主体。在建筑内部,还巧妙设置了排洪和泄洪孔道,能够迅速排出洪水,减少洪水对墙体形成过大张力。
如今,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建成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对观音阁带来的危害也得到有效降低。
700年冲不走的观音阁,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智慧,也彰显了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