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宁明、江州、扶绥等地,在105公里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共包括38个岩画点,107处,3816个造型各异的图案,形成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岩画群。
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成为第31项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与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岩画相比较,左江花山岩画无论是创作规模、文化内涵,还是保存程度,都堪称世界岩画的独具一格。宁明花山岩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幅岩画,整体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
这些描画有赭红色图案的山,在壮语中叫作“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花山。山崖上丰富、粗犷的图案,历经了千年的风雨磨洗,依然鲜活生动,接受着世人的惊叹和注目。
左江花山岩画集中绘制在距离江面15米至110多米高度的崖壁上。即便在今天能借助现代手段的情况下,要攀爬上去也并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在上面绘制图像。
到底是什么人,在哪个年代,出于什么目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悬崖峭壁之上绘制如此震撼的岩画群?
考古专家通过类型学来研究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结合岩画中出现的铜鼓、环首刀、短剑等标志性器物,最终将岩画的绘制时间大致锁定在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骆越人在左江流域的岩壁上,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进行作画,他们绘制的骆越人的生活场景及祭祀仪式,生动展示了在中国南方曾盛极一时的铜鼓文化及其仪式特征。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38个岩画点,都分布在江河拐弯处,迎着大江来的方向,岩画点与其依存的喀斯特山体、江河和人类生活栖息的台地,构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完整的景观单元。
岩画的作画颜料中,不仅有含赤铁矿的石料,还加入了动物性和植物性胶结材料。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时间后,颜料与岩壁表面水中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物质,草酸钙能使画面变得更加稳定。
岩画描绘了远古盛大的祭祀典礼,画中的正身人像和侧身人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他们身上的配饰和岩画里的器物图案也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队形和庄重、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神秘莫测的意境。
遥远的部族早已留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赭红色岩画承载的无字史书,却穿越时间长河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
山水相依,诗意盎然的天然画卷,蕴含着人类和自然沟通的高度智慧,展现了人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普遍的精神追求。
来源:CCTV4《人类的记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责编/杨君君 编辑/石香云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