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时候车上放的伤痕歌曲,颇有点大漠版《三人游》既视感。👇
你不敢轻易揣测大哥的心境,只敢从歌词里感受他的心情。
也不要试图去和大哥搭讪,基本一切都在歌里。
听歌识曲并不能让你更理解他们,因为大哥们不爱用网易云,他们爱用U盘。
我费了半天劲才打听到,腾格里的大哥们最爱的不是腾格尔,也不靠刀郎的歌声感受赤裸,他们车上现在放的最多的是郝琪力的歌。
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位歌手,那就是粗犷的性感里带点大漠的苍凉。
一嗓子嚎出去大哥的心就开始颤抖,有点腾格尔和刀郎结合体内味儿。
这种感觉不同于普拉多车主爱听《蓝莲花》,那是奋斗半生的中年人终于发出了对自由的呐喊。
开着猛禽听苦情歌的腾格里大哥们,是在拥有自由的前提下,对命运发出质问。
当你坐在车上真正听懂的那刻,才能明白大哥冲的不是沙,是人生的弯路,闯的不是沙丘,是爱情的歧路。
关于这一切,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
这种走出去之后,才能产生的偏门体验,这几年并不算少。
去太原前可能以为这地儿主打文化古韵,最有名的是陈醋。
去了之后才能感受到最local的文化是午睡,而和午睡这件事深度绑定的是当地的碳水。
在太原,连个叶子都得裹上淀粉,上锅一蒸就能成为一种地道美食。
没去沈阳以为这地儿遍地是老铁,去了才能知道当地真正的招牌已经透着一股豪迈。
如果只用切片的视角看安徽,可能对此地的印象不是臭鳜鱼就是黄山的怪峰奇石。
到了安徽才明白,当地美食的尽头是土菜,有一种情谊叫做黄山烧饼,要想融入本地生活高低得会点掼蛋。
对一个地方的理解,只有真正触达它之后才能成为见解。
当我们用自己的视角立体的感受到另一个地域时,走出去的意义才能得到了具象的体现。
当然,走出去的这个话题咱都不陌生了。
但怎么走出去,走出去的成本,鲜少有人去提。
对走出去的渴望早已容纳在都市生活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户外生活方式。
只要你打开朋友圈,甭管啥日子,露营、徒步或骑行,这三项活动高低能看见一项。
哪怕没有户外活动,也能看见和户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户外风穿搭。
而在社交软件上,几乎每五个人里,就有三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户外活动息息相关。
这年头所有和出行相关的户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充分又必要的生活需求,且有着越来越轻的趋势。
它不一定要走很远,它也不一定很难,它甚至会以一种细分切片式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里。
想纯休闲可以选择city walk,想休闲加娱乐能选择飞盘,想感受运动的passion还有橄榄球,要是想在户外运动的同时又能优雅可以尝试网球。
那些想领略最小自由单位魅力的人,则会跨上自行车背尝试骑行。
如果从更客观的数据来看,艾瑞咨询根据国家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其对于消费者的调研数据,初步估算当前户外人群总量共约5.4亿,其中轻量化户外人群占比93.2%,规模约5亿。
如果说过往人们对户外的印象停留在健身和挑战的层面,现在大家对户外的观感更趋向于,把它当成一种休闲、轻松和释放压力的途径。
我们对走出去,去到户外的打开方式在变,对户外的理解在变,对目的地的规划也在变。
“远”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衡量标准,“新”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体验。
“小众目的地”是一种选择,它规避了那些过于一致的打卡路线,探索感更强,体验感更好,且性价比更高。
在探索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发挥。
有人就喜欢一些怪奇建筑👇
有人则是对某一文化的猎奇👇
甚至没有目的地也是一种目的地。
这帮人的宗旨是以走出去为第一要义,再随性规划旅途的下一步。
当然,对于户外这一词的定义,如果只用走出去的视角去看依旧是一种偏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原住民的视角。
周轶君就说过,“世界观的匮乏,是由于地理知识的匮乏,你在地理概念上到达之后,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去观察和认识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才算是真正的抵达”。
在小红书上就有个博主提到,当她和那些真正生活在自然里的原住民打交道后,她很难用具象的文字去描述那样的感知和情感涌动。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知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人与他人、社区、自然界的关系网中。
那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深度融合,从他们身上能找回那份链接感,还有与世界的亲密感和归属感。
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生命哲学。
人只有在走出去,认识新的人,了解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才会产生理解,人和人之间才能成为拼在一起的拼图。
在交汇的边界处,新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
对户外的重新定义,以及抵达户外后人和人之间产生链接又被激发出创造性,是我去到银川腾格里沙漠参加第三届小红书“外人"节最大的感受。
如果说去之前,我的顾虑是没有专业的装备,当牛马久了也不太想去“挑战”自我。
小红书将线上的户外社区氛围搬到了这里,分成了四个大本营,分别是淡人、山人、行人和高人。
他们也代表着不同的户外乐趣,淡人可以在这发呆,山人和高人融入了很多原住民的智慧项目,你可以跟着他们做手作、冥想、要是有什么生活的苦恼还能向他们询问。
如果你想尝试户外运动,那跟着行人准没错。
在我看来这里的“外人”不单是去到户外和生活在户外的人,它也可以指原本间并不熟悉的人。
西北的原住民曾向我打听这到底是个什么样活动。
因为在他西北人的视角里“外人”就是生疏的代言词,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不熟的人撺在一起整活。
但在我看来这个活动的魅力魅力也在此,外人节不单是户外人的节,也可以是本来不熟识的外人相聚在户外,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自然而然链接在一起的节。
你可以看到象征着现代性音乐的DJ设备和传统乐器同台演出。👇
也能见证原本并不熟识的人围在一起跳舞。👇
这是一种理想户外乌托邦的状态,你被允许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存在,仿佛也得到了一种鼓励,鼓励你用自己最舒适的方式走出去。
且如果你真的有想要去挑战自我寻找自我的企图,它也会极大限度的满足你,你完全能在这收获很多过去听过但又不敢尝试的“户外体验试用装”。
我去尝试了徒步和骑行,尤其是在车背上登下去感受到大漠的风时,会收获一种专注又放空的体验。
感官似乎突然被打开,逼仄的都市气息一下就被风给吹没了。
哪怕你所处的地点不变,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在那一刻你看到的风景也构成了一种记忆的独特性,这就像是一份自然的礼物。
当然,旷野是自由的,自由也是有张力的。
走向户外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途径,但也需要明白的是, 探险不是冒险,玩户外,户外运动和户外探险是三件事。
在自然里我们都是渺小的,越是深入自然,越理解被自然接纳是一种幸运。
小红书也首次提出《小红书户外公约》,它鼓励我们走出去,提醒你我量力而行,非必要不逞强,因为自然就在那里。
比起所谓的征服,更重要的是带着敬畏和理解走出去。
说实话,如果不是参加小红书的外人节活动,作为一个都市白皮猪,我对腾格里大哥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互联网的切片里。
看视频你只能体会大哥的帅,只有坐上大哥的车才能懂他们的心。
相信我,在大哥颠簸的猛禽里听到他们的歌单,你才能对这里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