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有名|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示⑤红色印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和纪念园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是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主阵地。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4月,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最初命名为“临沂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10月,经民政部批准改为今名,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最初设计是一座纪念性陵园,不是墓地式陵园。纪念烈士的方式是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内100块石碑上镌刻了6万多烈士的英名。在建设过程中,为教育后人,也为了便于维护,陆续迁入散葬在各地的7座著名烈士墓。

陵园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风格为仿古建筑。陵园目前共有塔、堂、馆、亭、廊、墓等大型纪念建筑物19座,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布列于东西两侧。纪念塔前为恭祭场,平展宽阔,绿草茵茵,可容3万人进行祭悼。恭祭场两侧布列着造型各异的著名烈士和石像亭,东侧自北至南依次为:罗炳辉墓、王麓水墓、汉斯·希伯墓及雕像、陈明及其夫人辛锐合葬墓,瞻容思功亭;西侧自北至南依次为:张元寿墓、刘炎墓、常恩多墓、革命烈士墓,及仰风承志亭。

1949年4月28日,革命烈士纪念塔奠基,1950年5月1日落成,和北面的革命烈士纪念堂为陵园初建时的两大主体建筑。塔周镶有10块石碑,镌刻着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纪念塔建成后发布建塔碑文“此种伟大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其丰功殊勋,铭印在我们千百万人民的脑海里,子孙万代永世不忘”。

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为陵园题词“继承烈士遗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建功立业”;朱德同志题词“为了这个战争而死是光荣的”;刘伯承同志亲笔题写“为人民事业而死无上光荣”;中共鲁中南区党委题写的铭文写道“他们的热血助燃了人民战争的烈火,他们的忠魂激发了爱国主义的正气。”

在题词碑的上方镶有5幅石质浮雕,主要呈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消灭国民党军美械74师的战争场景。十根石柱的顶端,塑有10组工农兵青妇支前拥军、站岗生产、参军参战、支援战争的人物形象。这些雕塑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这个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八百里沂蒙硝烟弥漫,四百万人民拥军支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沂蒙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支援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沂蒙老区总人口420万余人,有20万余人参军参战,100万余人支前,10万余人光荣牺牲。沂蒙人民付出了一切,奉献了一切,在长期的革命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1950年7月1日,革命烈士纪念堂落成。纪念堂内影壁上的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为周恩来、任弼时的亲笔题词。堂内巨大石质联碑上镌刻着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25年间,在沂蒙山区境内战斗、工作、牺牲及沂蒙山区在外地牺牲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2万5千余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3万5千余名。在6万余名烈士中有3万余名为临沂籍烈士,其他烈士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有的是来自外国的国际主义战士。

1995年以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先后被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国动委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视察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了原抗日战争馆“沂蒙精神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设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