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古董局中局》充满烟火气的开篇起源于此,《鬼吹灯》里大金牙在此起家,《盗墓笔记》中的王胖子在这里开了古董店……这里便是潘家园。北京老话说:“逃不开的潘家园,绕不过的琉璃厂。”北京人淘换老物件、捡漏儿,必去潘家园。在现实生活中,潘家园的魅力不止于此。
如今,潘家园文化夜市已成为朝阳区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地标,文玩手串、潮流玩具、数码设备,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涌向这里。2023年12月,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成立。今年7月,首届潘家园文化体验季开幕,70天活动期间开展了15场精彩活动。9月5日,文化产业联盟展区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吸引众多文玩爱好者和市民参观。
未来,潘家园的“文化范儿”将更浓。记者从潘家园街道工委了解到,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建设已于今年启动,这一形如古老玉龙的街区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市民沉浸式领略古都文化的新地标。
潘家园旧货市场夜市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淘宝”。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集体“亮宝”
9月5日,2024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古玩城启幕,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化地标,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的加入为文博会增添了新的活力。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展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为观众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在这里,观众们近距离欣赏古琴、古籍及拓印技艺,感受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让数字科技赋予古老画作新的生命力。宋锦函套美轮美奂,其正签、侧签均为手工贴制而成。工作人员介绍,书籍采用安徽泾县的手工宣纸,手感绵柔。轻轻打开书籍,一股墨香扑面而来。条案上,展陈着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古色古香的瓶炉三事为展区增添古韵。在展区,观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飞跃黄山”VR互动,化身穿越时空的旅者,触摸古建筑,遨游青山绿水,领略回归自然之美。
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一经亮相便备受关注,这次是联盟首次集体亮相。展区不仅为成员单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文化实力的平台,也为刺激潘家园地区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通过与其他文物机构和企业的交流,还可以提升“中国·潘家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联盟携手“亮宝”让尚古古玩城市场部经理朱宏宇也充满期待:“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联盟的成员,我们也希望和其他成员单位一起进步,提升潘家园的古玩文化,让世界了解潘家园,让潘家园这个品牌更上一层楼。”
潘家园旧货市场游客正在摊位挑选商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传统文化示范街区预计明年整体亮相
近年来,潘家园街道坚持以文化复兴引领城市更新,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不断赋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让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提升改造,华威桥东北角一块绿地预计今年国庆前将焕新亮相。曾经封闭的绿地将被步入式、没有围挡的公园取代,成为朝阳区花园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花园还有一个非常中国风的名字——凤鸣园。3000平方米的凤鸣园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展示潘家园地区文化建设的历程,古琴演奏、文化夜市将成为凤鸣园的“常驻嘉宾”。园内曲径通幽,穿插着传统文化元素,市民游客可以步入公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凤鸣园是潘家园街道正在打造建设的传统文化示范街区的启动区。记者从潘家园街道工委了解到,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从东三环南路潘家园至华威桥,包括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尚古古玩城周边街区道路、绿化、公共空间,主要涵盖东三环南路、潘家园路、华威路及周边公共空间,总面积为2.59万平方米。从整体区域上看,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形如我国早期文物玉龙。未来,文化示范街区将打造成City Walk(城市漫步)线路,成为潘家园地区的文旅新标签。
“我们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城市更新,提升区域周边整体环境,比如改善交通秩序,让传统文化元素更加突出。传统文化示范街区整体预计明年亮相。”潘家园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形如玉龙的传统文化示范街区,潘家园还将街区古韵“搬”到了机场。近日,《古韵新起点 文化潘家园》宣传片开始在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滚动播放,频率为每天320次。“走进会呼吸的万物辞典,在潘家园,读懂华夏文明。”机场宣传屏上生动的画面和文字解说,向世界展示着潘家园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现在的潘家园不仅拥有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有多个大型文玩场所。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潘家园文化韵味“打包”推出,让潘家园地区更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我们的‘博物馆’没有围墙,可以开放到深夜,是可以让市民游客亲手触摸文玩的‘博物馆’。”潘家园街道工委书记陈文刚表示,潘家园推出的文玩展示、非遗活动、拍卖、鉴宝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商家正在直播带货。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故事
“丝绫堆绣”传播者杨毅
成立工作室,带领街坊领略传统技艺之美
潘家园传统文化街区的建设不仅将让古老的潘家园焕发新活力,更会让居民感受到新变化。9月6日,潘家园街道社区综合体正式揭牌成立,3层36间活动室全部开放,免费供地区居民活动使用。杨毅的巧娘工作室就位于这里。
说起杨毅,潘家园街道的居民无不伸出大拇指,“杨老师的‘丝绫堆绣’作品获过大奖,现在不少老街坊都是杨老师的学生。”在大家眼中,年过古稀的杨毅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和无尽的热情。
杨毅(左)在工作室内制作丝绫堆绣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走进工作室,一幅幅工艺精巧、色彩丰富的丝绫堆绣作品展现在记者眼前。丝绫堆绣也被称为“北京补绣”“宫廷补绣”,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古时有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形容拼贴装饰衣裙之美,描述的便是这一工艺。
杨毅和团队成员的丝绫堆绣作品装裱于正方形的木框中,每当有参观者、学员前来,杨毅便一件件向大家介绍这些作品的来历,言语中难掩自豪。“56幅系列作品《弦彩盘垫》在2016年的杭州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丝绸之路》将丝绫堆绣和金丝彩釉画两种非遗工艺创新融合,2018年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在退休以前,杨毅是一名数学老师,从小热爱手工艺的她在退休后第一天就奔向老年大学,师从工艺美术传承人、二级大师贾大双,系统学习技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其他退休老人颐养天年时,闲不住的杨毅用退休工资购买了丝、绫、纱、锦、染色原料等,一点一点琢磨、研究,将丝绫堆绣技艺呈现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2009年,杨毅巧娘工作室成立,社区的老街坊、老邻居走进工作室,成为杨毅的学生,学习丝绫堆绣技艺。15年来,杨毅和团队成员参加多次国内外比赛和展览,以丝绫堆绣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人文历史文化。
丝绫堆绣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艺术作品。杨毅说,制作丝绫堆绣需要静心,心浮气躁就会影响作品。她有一幅以小鸟为主题的作品,鸟儿有着毛茸茸的翅膀和小脑袋,就连绒毛都丝丝可见,十分逼真传神。为了呈现鸟儿逼真的体态,杨毅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制作手法还是材料应用,无不仔细研究、尝试。如今,杨毅把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套技法教给学员们,一盒工具、几片不同类型的材料,大家在工作室“玩”出了花样,也“玩”出一幅幅集体创作的丝绫堆绣作品。
2022年,杨毅被评为朝阳区文化带头人,同年,工作室作品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礼物”评选活动中获“双奥之城”文旅体融合主题TOP20奖。
最近这段日子,杨毅和团队成员正忙着完成一幅大型衍纸画作品——《盛世中华》。大家用彩色的衍纸制作庄严的天安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平鸽、金水桥……目前,作品已经雏形初显,将在国庆节前和居民们见面。
杨毅是潘家园街道的老居民,这个极具文化氛围的街区也成为杨毅学习的课堂,“我和学员们常去各大古玩城参观,汲取传统文化的灵感,这对我们创作作品有很大帮助。”
杨毅完成的以麻雀为主题的丝绫堆绣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居民身边的“文化达人”塘萍
创作话剧、快板、诗歌等,从社区取材讲邻里故事
有着24载军旅生涯的塘萍是潘家园街道文联主席,作为生活在潘家园地区的居民,耄耋之年的塘萍工作起来还是风风火火。
塘萍经常深入街道文联的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各个队伍中,和演员们畅谈艺术创新;去诗词协会讲课,和协会成员一起探讨格律。塘萍还提议组建了诗韵声声诵读坊和老来乐快板队,和爱好者们一道分析作品、交流表演。居民们都说,“塘萍老师接地气,没架子,在他身上能看到老艺术家的品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街道工委的支持下,塘萍和街道文联的几名骨干一起策划,并亲自执笔写出了京韵民俗话剧《北平的黎明》,向国庆献礼。这台完全由潘家园街道社区居民编导的话剧,首演三场,反响热烈,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塘萍认为,做文联工作抓好原创作品是关键。他曾创作群口快板《我们走进新时代》、朗诵诗《中国的航船》。他笔下写得最多的是百姓生活、非遗民俗,由他作词的《五彩风车》新民歌在区、市获得一等奖。情景诗表演《红伞与黑伞》是潘家园街道的“王牌节目”,在全区巡演十多场,这一作品还在2019年阅读北京“我和我的祖国”全市诵读大赛决赛中获集体组一等奖。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塘萍创作了群口快板《红船颂》和红色歌曲《爷爷带我看红船》。
生活在潘家园,塘萍的不少文艺创作灵感来源于身边人、身边事,他常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多创作出一些受到老百姓欢迎的作品。”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