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禅院(曾经来到过的地方151寺庙篇之三十五天津大悲禅院)

到天津大悲禅院,纯属是无心之举。

那天,从天津古文化区出来,走过狮子桥,在望海楼天主教堂前面逗留会儿,沿海河去往天津之眼摩天轮,发现边上有个大悲禅院,趁时间有的是,决定去大悲禅院。

“同登彼岸”牌楼

从“同登彼岸”的牌楼往北走,穿过两边是商家林立,就来到大悲禅院门口,一个还不小的广场。广场是用大的青砖铺就,当中一个圆形的造型,雕刻着花纹,不知是什么意思?

山门是檐山顶建筑,有三个门洞,大门紧闭,边上又两个有檐顶的通道,应该是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再两边是两块照壁,一块灰底,一块白底,分别有金色大字“土固庄严”“利乐有情”。

大悲禅院

山门外是一对石雕的狮子,中间门额上有赵朴初题写的“真如觉场”四字,左侧门额是“大胜寺”,右侧是“草堂社”,说明有点内涵。

为什么叫大胜寺,盖是因为同治年间,李鸿章因为水患率军移驻寺内,觉得带兵打仗,“大悲”太不吉利了,所以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

为什么叫“草堂社”,这是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所提,草堂诗社是天津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团体,清朝初叶就是在大悲禅院内活动的,所以说明有这么个历史。

寺庙的建成时期是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所以寺庙的历史同我们这里动不动就要上千多年的历史来看,还是很短的,三四百年的历史,如果你要知道整个天津也无非就是600多岁,大家也就明白了,这个寺庙的历史短还是受制于整个地区的历史。

这几天在看一部超有意义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讲到汉代霍去病打下河西走廊后,佛教在五代十国时候慢慢从西域传入河西走廊,进而到北魏大同,到洛阳再到长安,绕一个圈,佛教最后在中原大地慢慢发展。那时候天津这一带估计还是海滩呢。

大悲禅院第一眼的感觉,外貌同我们南方的寺庙色彩是决然不同的,我们这边的寺庙是一黄到底,一种颜色,而大悲禅院的颜色如同故宫的建筑,五颜六色,绿色、蓝色是主基调,这跟第一次到颐和园中的建筑的色彩给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也许这可能同北方游牧民族向往蓝天和绿色草原是分不开的。当然这是我的一种随机想法。

大悲禅院里面还是很空旷的,建筑之间还是有点距离的,凸显一种大气、回旋余地大。整个建筑群是很规整的,中轴线,两边依次布局各种建筑。

东边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以及讲经堂组成;西边为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协会驻所。

天王殿原来是寺院的山门,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门前立有两只黄绿相间的系铃抓珠的琉璃狮子。

天王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大殿屋顶全部以湛绿色的琉璃瓦覆盖,“大雄宝殿”四个字是华世奎所提,里面供奉是释迦摩尼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钟楼

大雄宝殿前面是大悲殿,墙壁上单位壁画,讲述了佛祖一生的传说。

殿前是砌砖走廊。向右穿过题额为“慈航普渡”的门洞,便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向左穿过题额为“悲愿宏深”的门洞,是弘一法师纪念堂。

大悲殿

祖师殿

说到弘一法师,还是忍不住进去参观学习一下,终于知道这个李叔同竟然是天津人,弘一法师的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诣。不像我们现在有的寺院的和尚,大腹便便,草包一个。最初知道弘一法师还是从《送别》这首歌开始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还有最近比较火的弘一法师的人生哲理金句,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在玄奘法师纪念堂,和一个志愿居士聊天,说到这个寺庙是北方最大的。也就似信非信了,因为北方的寺院到过不多,还真的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我想这是天津的第一,应该还是可信的。当然于我,这也是出了以前到过北京的个别寺院以外的第一次来到北方的寺院,感觉同南方的寺院还是色彩风格明显不同,其他的配置还是差不多的。

另外大悲禅院还有两个出彩的地方:一是大雄宝殿内曾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精品;二是大悲院的素斋一直蜚声遐迩,将豆制品化腐朽为神奇,做成一道道鲜美无比的佳肴。

大悲禅院,是近几年我到过的第一个北方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