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厝,即虎皮瓦片房,是洞头的珍贵资源,承载了一代代人成长的记忆,浸透了古渔村的时光痕迹。
岁月流转,如今石厝越来越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透过光影碎片,仿佛能聆听到依旧的涛声,那些古老的石厝似乎在诉说着流淌的时光......
石厝的光影碎片
01
海港渔村(占小平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渔村信手写来的诗意。
临海而居,临的是无边的辽阔和旷达。风起云涌,风声水起,风狂浪高,在渔村,等闲如风花雪月,风清月明。
渔舟与石厝,是渔村人行走江湖的两柄长楫。驾一舟,行大海,大海总能回馈丰厚,渔村的生活,便简朴而丰实,渔民的日子,便简约而美好。
金岙石厝(方海平摄)
所有的沧桑留在石厝上。风没有骨头,却在石厝的墙面上留下斑斑的斧痕;雨也没有骨头,却在厝顶的瓦缝间打下深深的烙印。只有石厝才经得起风刀霜剑,也只有石厝才能将斧痕烙印化解得云淡风轻。
不被苍苔泥垢沾染,渔村从容地保持着简单而洁净的生命状态,只因临的是大海,大海足以涤荡生命的尘埃。
石厝暖阳 (陈威军摄)
清代老厝(郑巨灿摄)
2
归家(叶英群摄)
一方庭院,四角天空。纷乱的日子被整齐地码在墙角,流逝的光阴在苔痕遍布的角落缔造记忆的城堡。
推开木门,那风过霜过的时光,迎面扑来,震碎中年僵硬的外壳。曾经的泪与笑,被蛛网搂住,挂在檐下,粘满露珠,阳光下幻化成丝丝缕缕的梦,那是年少的娇妍,青葱的羞涩,是你远行前那绝决而迟疑的眼眸,是走出多远也走不出的牵牵绊绊。
渔家天井(叶英群摄)
一方庭院,四角天空,是生命最初的围城,在城里时想冲出来,离开后又时时魂牵梦萦,牵肠挂肚!
一方庭院,四角天空,似种满庄稼的田园,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有人耕耘,有人收获,有人离开,有人守候,人生的四季,始得圆满。
小院在,人生尚有来处,小院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古屋天井(来源:幸福温州)
老屋童趣(来源:幸福温州)
3
老人新活计(张锦显摄)
日子老了。像剪去杂枝的老树,删繁就简,妥妥地将余生的每一日过成自己想要的平淡安好。
网眼粗大,网不起任何的鱼虾蟹贝,就像老渔人风湿了的手臂,再难与风浪搏斗。
终于可以了。可以与时光对坐,将涛声隆隆,听作春水潺潺,也可以将大海当成牧场,放牧鱼鲜,也种下紫菜,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不再一味向大海索取,心中是否更加平静安宁?就像此刻,从鱼网上摘下遗留的菜叶,如同从稻秸上撷下谷粒?
与石厝相伴,不惊不扰,心迹相安。一道阳光,便亮丽了生活的底色,日子再老,都至为奢侈。
石村里的女工(张锦显摄)
渔家新貌(来源:幸福温州)
4
渔家女(叶英群摄)
裁三尺花布,缝两身衣裳,美美地,只为博那人惊艳的一瞥,是渔家女儿的豆蔻心事吧?而今,你俯身于生活中,得得得,得得得,缝着纫着,缝一袭渔家生活的长袍。
屋檐虽矮,却能挡风遮雨,老屋虽旧,却养育了几代人的生息,就像屋前小小的菜圃,只要一点点泥土,就能生长出一派生命的昂扬,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春华秋实。
为丈夫缝纫一件趁手的工具,向大海讨一份简单而实在的生活;为儿女缝纫一个温馨的港湾,容纳他们的成长,承载他们的梦想,助力他们的启航。渔家女的人生,与石厝相厮守,与渔网共朝暮。那日日听惯的涛声里,有她们一生的弦歌;那苍苔遍布的石墙上,有她们不艾不怨的执着。
小朴村石厝(叶根摄)
古村印象(来源:幸福温州)
5
渔村古厝(黄忠进摄)
时间将万色千声收敛了,只余下一片清冷的灰,枯淡静寂,一派侘寂之美。
数百年的历史,上千的居民,于渔村而言,是难得的底蕴,难再的繁华。
布局随意,却也讲究。依山而筑,傍海而居,可问山要两季收成,向海讨一年的收获,生活便丰实美好。
海岛记忆(曾志芬摄)
石厝密集。他的前庭你的后院,紧挨着的,是生活的交错交集;你的左邻他的右舍,远亲怎如近邻。疏离是现代人的通病,渔村只一味亲腻坦然如同赤子。村中的空地,是精心的留白吗?有了她,村庄便有了神韵。夏夜纳凉,年节戏台,村人集会,孩童游戏,这一空白,反成了红尘最热闹之所,故事最密集之地。一条小溪,两架小桥,数片绿荫,便点染了渔村的情致。
市声喧哗中,渔村坚守着自己的秩序。从最初的格格不入,到后来的挣扎徘徊,渔村终将墨浓如铁的现实,绘成空灵无染的淡墨小品。
坚守是保护的最后屏障。渔村懂得。
洞头古民居(马镜波摄)
花岗渔村(来源:幸福温州)
推荐村落:洞头花岗村是洞头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村里大部分都是石厝,由米黄色的花岗石砌成,黑色陶瓦盖顶,沿山而建,面朝大海。
自驾线路:温州市区—机场大道—灵昆大桥—灵霓大堤—花岗大桥—花岗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