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辽宁盘锦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底牌)

来源:【绿色中国】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初秋时节,辽宁盘锦海边的红海滩和芦苇荡备受游客青睐。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向着盘锦的生态之美而来。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类和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游客也就更喜欢来我们盘锦享受大自然。”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辉说。如今,被誉为世界最浪漫的红色海岸线、渤海岸边最美的一抹中国红的红海滩,正成为盘锦生态旅游的最大底牌之一。

盘锦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多水无山,海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海岸线107公里,是中国“最北海岸线”。

盘锦是一座被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拥有“天下奇观”5A级景区红海滩、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持完好的最大芦苇荡,水稻田以外的各类湿地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其中自然湿地2165平方公里、人工湿地331平方公里,湿地保护面积1240平方公里,占自然湿地的57.3%;总面积8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栖息各类野生动物478种,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斑海豹重要产仔地。2022年,盘锦市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辽河口国家公园被列为全国 49 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

△芦苇荡

保护修复湿地 不断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

“盘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完善湿地保护相关制度法规,保障湿地生态安全,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管护,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盘锦市副市长徐同连对记者说,因为盘锦是一座被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盘锦市始终高站位推动湿地保护。2018 年的机构改革工作中,盘锦市因地制宜,突出湿地特色,成立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下设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设置了 5 个基层巡护管理站,统一行使湿地保护和管理职能。

辽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北端河口湿地、最北滨海湿地,拥有中国最北海岸线。辽河口湿地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具有冻融特色的中国最北河口湿地,季节性冰凌、凌汛、冻融等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交换特征,成为全球温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湿地之一。

“辽河、大凌河、饶阳河等十几条河流从该区域入海,河水携带泥沙的沉积致使海水退却形成了大面积的发育滩涂和沼泽湿地,该区域河口间滩涂逐年增长、岸滩的淤进演变过程是辽河三角洲乃至辽河平原形成过程的缩影。辽河口湿地是辽东湾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径流、净化水质、固碳增汇、防浪固土等生态功能。辽河口湿地大幅降低了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对于维护辽东湾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关乎渤海的生态安全。”站在寂静的芦苇荡里,盘锦市林湿局湿地和草原管理科科长刘野说。

已经从事湿地保护工作十几年的刘野对这片湿地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辽河口湿地位于环渤海海陆交汇重要区域,黄渤海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是该路线候鸟北迁的最后一处补给地,南迁的第一处停歇地。2004年辽河口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1年纳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世界遗产提名名录。据统计,辽河口记录有鸟类321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嘴鸥、青头潜鸭、丹顶鹤、东方白鹳、西太平洋斑海豹等2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鸊鷉、白头鹞、东亚江豚等56种。

△辽河入海口湿地

由于辽河口是多种鹭类、雁鸭类、鹤鹳类和鸻鹬类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取食地,每年在此区域迁徙、停歇的水鸟达数百万只以上。每年有超过60万只的鸻鹬鸟类于此停歇和觅食,是鸻鹬类最关键的能量补给地之一。为保护好这片湿地,盘锦市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高效率推进湿地生态修复。

2017 年 5 月,经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实施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这是盘锦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打击破坏湿地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辽宁省最年轻的城市,盘锦建市以来,共划建各类自然保护地 11 处,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被整合为 5 处,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据介绍,盘锦市对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实行了全封闭管理,并设置高点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对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繁殖地进行重点监控,初步建立了“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管理体系。

在盘锦市退养还湿项目区,记者看到海滨的滩涂上一片片的养殖田已经荒芜,随之而起的是弱小的碱蓬草,或稀疏或成片的照看着这一片“失而复得”的湿地。

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纪金章对记者说,实施“退养还湿”工程,恢复湿地面积 8.59 万亩,恢复自然海岸线 15.77 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退养还湿工程区

在退养还湿项目实施的同时,盘锦市还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在辽河口湿地连续十年实施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耕地补偿受益农户 4750 余户,生态补水 3.5 亿立方米以上,修复滨海湿地 574 公顷、恢复退化湿地面积 577 公顷、清淤疏浚供水渠系 168.23 公里。此外,盘锦还实施了油气生产设施退出及生态恢复工程,辽河油田累计关停退出油气水井 813 口,生态恢复井场 231座,生态恢复井站 6 座。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维护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重要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鸟类由 2010 年的 283 种增加至现在的 321 种,每年在此迁飞和停歇的候鸟多达数百万只,全市栖息各类野生动物达到 494 种。”刘野表示。

持续开展野化放归工作 将丹顶鹤的翅膀还给蓝天

浑身毛茸茸的丹顶鹤宝宝, 跟着父母一起散步、觅食,惬意地生活着;两三个月大的丹顶鹤呆萌的漫步,寻找初秋的草籽;刚刚成年的丹顶鹤迫不及待地展开翅膀,向着远方的芦苇荡飞翔……这是记者在位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荡中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看到的一组组和谐画面。

丹顶鹤是全球现存的15种鹤中仅分布于东北亚的一种,分布范围涉及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地。迁徙种群为自俄罗斯经中国的黑龙江到朝鲜半岛中部越冬的西部种群,以及自俄罗斯经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到江苏盐城越冬的东部种群。盘锦湿地是东部种群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是该种群最集中的集散地。

经过多年保护管理,盘锦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鸟类资源也不断丰富,鸟类种类已由 1991 年的 236 种增加到现在的 321 种。丹顶鹤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2024年春季北迁时调查到 588 只。盘锦已成为丹顶鹤大陆种群迁徙的最重要停歇地。2010 年以来,陆续有丹顶鹤在此越冬,且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23 年冬季越冬种群已达到 112 只,成为我国境内丹顶鹤第三大越冬地。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正是基于丹顶鹤繁殖种群的发现而划建的。从1985年的市级保护区发展到现在的国家级保护区,历经了39年时间。在盘锦,丹顶鹤及其栖息地保护成效显著。丹顶鹤大陆种群在保护区停歇或繁殖数量最多达到808只,自然越冬达到近百只。2016 年以来,人工繁育丹顶鹤 442 只、野化放归 140 只,调查监测到野外筑巢、孵化的丹顶鹤22 对,成活雏鹤 24 只,为建立丹顶鹤不迁徙种群和野外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

据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站长于长斌介绍,2012 年建立了辽宁省丹顶鹤种源繁育基地,占地近 7000 亩,现有雏鹤舍 8 座,孵化育雏室 6 间。截至目前,已建立30对繁殖鹤的稳定种群。每年的繁殖数量不断增加,2016 年至2023 年人工繁育丹顶鹤 356 只。2024 年繁殖成活 86 只,人工繁育技术不断成熟。同时,2021 年开展了丹顶鹤野化工作,将 140 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放归自然。2022 年监测到有 7 对在野外繁殖,并成功繁育后代 9 只;2023年监测到丹顶鹤筑巢 17 处,出雏成活 15 只。这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种群扩大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首次大规模放归的140只丹顶鹤,已经适应了野外生活。各种数据表明,人工繁育丹顶鹤并野化放归自然,弥补了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不足。”于长斌说,野外出生的小丹顶鹤头一个月以肉食为主,水里的小鱼、小虾都是它的佳肴。一个月后,杂食性动物的属性就很明显了,芦苇嫩芽、作物种子都能吃。

△野化放飞丹顶鹤

在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饲养员正在给丹顶鹤喂食。她一边将玉米撒给三五成群的丹顶鹤,并和它们说着什么。她告诉记者,成年的丹顶鹤食量很大,一天要进食玉米2斤左右,还要进食一公斤以上的杂鱼。

盘锦人把关爱丹顶鹤当作一种时尚,把喜欢丹顶鹤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生活之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盘锦就有“油城”“鹤乡”之称,盘锦市兴隆台区建成时,鹤鸣路、鹤舞路、鹤翔路、鹤乡小区、鹤乡小学等陆续登上盘锦城区地图。文学艺术家也钟情于描绘辽河口的丹顶鹤,歌舞诗《养鹤人》、童话故事《善良的丹顶鹤》……他们用艺术形式传颂了发生在盘锦大地的丹顶鹤的古老传说和动人故事。

盘锦市林湿局副局长张海来表示,盘锦是一座因湿地而精彩的生态之城,河口类型湿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退养还湿等举措进行生态修复,为鸟类等野生动物营造了美好家园。盘锦将有力有序做好丹顶鹤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把仙鹤的翅膀还给蓝天,让丹顶鹤在鹤乡盘锦自由飞翔。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盘锦还做了很多。盘锦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持续开展了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辽河口湿地旗舰物种黑嘴鸥繁殖种群由 1992 年的 1200 只增加到 2023 年的 11357 只,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南小河始终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种群繁殖地。监测到迁徙停歇的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达到 808 只,丹顶鹤越冬种群由 2014 年的 5 只增加到 2023 年的 112 只。盘锦已成为丹顶鹤大陆种群第三大自然越冬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也由 2000 年的几十只增加到 2024 年的 393 只。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局长侯军表示,接下来,盘锦将继续围绕到2025年实现野化放归丹顶鹤500只的目标,开展丹顶鹤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等各项工作,同时加大宣传保护盘锦湿地、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的力度,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

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 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辽河口湿地是全球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全球重要鸟类迁徙通道以及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摇篮。辽河口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明显、生态封育与保护良好,具备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的三个基本要件,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标准。2022 年 11 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明确将辽河口国家公园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

根据规划,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区域,是《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定的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保存有全球温带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重要繁殖地,对维护辽东湾生态安全、推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侯军告诉记者,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以河口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将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场划为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园区面积17.21万公顷,其中海域面积12.5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3%;陆域面积4.6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7%。园区范围涉及盘锦、锦州2市4个县(区、市)的9个镇,其中盘锦市范围14.04万公顷,占82%;锦州市范围0.38万公顷,占2%;国管海域范围2.79万公顷,占16%。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处处长王禹超介绍,辽河口国家公园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为“一套生态系统,一块关键区域,一处独特景观,三个重要物种”。一套生态系统即全球温带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一块关键区域即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一处独特景观即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景观;三个重要物种即西太平洋斑海豹、黑嘴鸥、丹顶鹤。

长期从事湿地科研工作的张海来介绍说,辽河口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由于有辽河、大凌河等河流注入,河口区域大多有水下三角洲,河海交汇,形成了辽河口独特的水天一色壮美景观。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效保护下,辽河口国家公园内人类活动日趋减少、现有的开发建设受到严格监管,湿地植被逐年恢复,以芦苇群落、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湿地植被广泛分布,保存了世界独有的“浅海水域—裸滩—翅碱蓬群落—翅碱蓬芦苇群落—芦苇群落”自然景观格局,由海向陆红绿分明的带状植物分布极为少见。全球最大的芦苇荡和最美的红海滩是辽河口国家公园最核心的景观资源。暮秋季节,风吹苇浪,层涌宕荡,朵朵芦花轻舞飞扬。每当潮水退去,簇簇碱蓬犹如出水珊瑚,宛若片片红毯,又似红霞,与苇洲碧涛遥相呼应,形成一幅生机盎然、雄奇浩瀚的自然画卷。鸳鸯岛是我国最北端的岛屿,是地质年龄轻、结构特殊的冲积岛,是研究冲积岛形成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实施“退养还滩”恢复最美生态滩,绿苇红滩、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金名片”。

在辽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东郭管理站,记者看到各个湿地点位的画面集中在一个大屏幕上,每个区域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

“我们湿地内东方白鹳迁徙种群超过2300只,白鹤迁徙停歇种群近500只,白头鹤迁徙种群超过200只,花脸鸭数量超过3万只。这里是黑脸琵鹭非海岛的唯一繁殖地。辽河口湿地是全球黑嘴鸥分布最北、居留期最长、营巢密度最大、繁殖成活率最高的繁殖地,种群数量15800余只,占全球黑嘴鸥总数的70%。辽河口湿地还是丹顶鹤大陆西线群体繁殖的最南限和自然越冬地的北限,丹顶鹤野生种群数量保持在100只以上,数量最多时达到808只。辽河口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全球8个繁殖地中的最南端繁殖地,三道沟海域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在我国唯一的产仔地和重要的换毛地,2022年在辽河口入海口上岸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最高峰值达253只。”刘野说。

在建设辽河口国家公园的过程中,盘锦市并非简单地一封了之,而是高质量发展湿地产业。盘锦依托滨海湿地资源和“国际湿地城市”等金字招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建成了以湿地为主题的A级景区7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依托湿地资源开展了二界沟开海节、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等主题旅游活动,成为全国湿地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据统计,2023 年盘锦全市接待域内外游客 3780.07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04 亿元,同比增长 540.31%。

站在盘锦市红海滩水稻公园的瞭望塔上,记者看到一片片的稻田被分隔成艺术的图案,小火车穿行其间,游客不时地拍照打卡。

△稻田画

“盘锦的蟹田稻在全国名声很大,即便这样经济效益也有限。我们将稻田开发成旅游风景,使之成为红海滩旅游的一部分,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张 辉说。

同时,在盘锦辽河国家湿地公园鸟乐园和苇海蟹滩两处旅游区,远道而来的游客正饶有兴趣地观察鹭鸟保护情况和世界最大的芦苇荡。

鼎翔生态旅游公司经理李林告诉记者,这两处旅游区的主要功能是湿地科普,设置了科普宣教长廊,虽然现在不是观鸟的最佳季节,但仍有不少游客来此聆听鸟类的故事。

“我们通过组织动员全市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志愿者等参加全民净滩、观鸟知鸟、湿地体验等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带动约 46 万人次参与到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 刘野说。

此外,盘锦市还培育以芦苇为主要原料的生态板材、食用菌棒生产经营主体,积葭板业成为全国最大的芦苇环保建材企业,并入选国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嘉润禾食用菌合作社被评为林业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带动省内外农户转产就业。

​△辽河口湿地芦苇荡

侯军告诉记者,盘锦市将持续推进国家公园设立工作,争取早日获批。同时继续加强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的巡护保护、生态恢复、社区协调发展和科普宣教等工作,提前谋划国家公园建设布局,争取把辽河口国家公园建成为我国陆海统筹保护的典范,成为国际鸟类迁徙航道的重要安全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示范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平台。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4年9月号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