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套餐厅(中国饭店餐桌上为什么总摆着安全套)

你是否在餐馆里见过安全套?

估计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餐馆已经成了除超市结账台外,最常看到安全套的地方了。

有的饭店在前台放了一碗安全套,有的在碗碟旁边放了一盒安全套,有的外卖里面还塞了好几个安全套。

当然这些包装酷似安全套的东西其实不是安全套,等你打开它才会发现,里面可能只是一片湿巾纸、一副手套、一颗薄荷糖。

不少商家仿佛都执着于这种游戏,不论是在大饭店还是小餐馆,不论是吃麻小还是点炸鸡,都能看到这种“套套餐具”。把套套摆在餐桌上,让食物和安全套这一对看似距离甚远的组合频频同框,制造了都市摄影们梦寐以求的突兀美感。

把套套包装摆在餐桌上貌似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餐饮文化,就连一些海外的中餐馆,都继承了这种设计,把套套餐具参加当成了一种创意赠品。

这样看来安全套和筷子一样成为了中国餐馆的标志,用筷子的还可能是日料和韩料,但有安全套的几乎一定的中国餐馆了。不仅如此,回溯过去我们会发现,套套餐具从出现到普及的过程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在过去的十年里,社交网络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所有人的衣食住行,晒自己每天的吃食成了不少国人的重要社交活动。

为迎合人们的需求,不少创意餐厅也随之出现。所谓创意,说白了就是能“整活儿”,有的餐厅能研究出新奇的黑暗料理,有的能搞出创意十足的装潢。

2011年,厦门开了一家很会创意的餐厅叫做宴遇。宴遇餐厅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网红路线。创始人傅乙晟明确的把目标客户定义为25-35岁的精英人群,认为这些人年轻、爱玩、敢花钱、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他力求让餐厅里一切都需要新奇有创意。

他们主打的是创新菜,很早的就引入分子料理的概念,做到与众不同。餐厅的名字取艳遇的谐音,让人浮想联翩、心跳加快。为了配合这个刺激、暧昧的主题,整个餐厅的装潢都是偏昏暗的,白天也要拉着窗帘,营造一种神秘感。餐前饮料被做成毒药的样子,一瓶苦瓜汁一瓶百香果汁,有趣、刺激。这些都是整活儿的一部分。

傅乙晟还受到杜蕾斯品牌营销的启发,设计了一个和杜蕾斯安全套很像的湿纸巾,从外面的包装盒到里面的小包装都是模仿杜蕾斯的样式定制的,只是名字换成了宴遇的拼音。宴遇配上套套,听上去也像是一个非常搭配的组合。

在那时套套上餐桌的概念还是很酷的,不少来就餐的顾客都对这个湿巾的创意印象深刻,套套湿巾也成了宴遇分享率最高的产品。每个来宴遇的人,都要在朋友圈感叹一下这个又好玩又羞涩的东西。

就这样到了2016年左右,宴遇靠着独特的风格发展成了全厦门人气最旺的餐厅,还在很多城市开了分店。宴遇的湿巾成了他们的标志性产品,不少人慕名来到宴遇,就是为了去和套套合个影。

宴遇曾在上海、福州搞过几次线下的营销活动,专门请了一群外国男模助阵,给路人发放套套湿巾。套套包装也随着宴遇名气的扩大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开始了在全国的普及。

宴遇成为网红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少同行想学习它的成功经验,复制它的创意,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山寨版的宴遇。

但要复制宴遇的成功并不容易,宴遇菜品是请专业大厨专门开发的,不容易学习,宴遇的装潢每个店都下了大本钱,学起来太贵。相对来说宴遇最容易学的,可能就是那个套套了。

那些山寨宴遇可能除了名字外与宴遇完全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连菜系都完全不同,但餐桌上一定会有个非常显眼的套套。

如果说宴遇的套套湿巾,是配合了它暧昧的主题。那么这些跟风的店里,套套湿巾则单纯充当一个有趣的玩意儿,偶尔能让顾客惊艳一下。

个别线下店的模仿下,套套餐具依然算是一个罕见的创意。直到它被外卖行业看上,套套包装才真正的在全国开花。

2016年,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外卖品牌“叫了个鸡”。这也一个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品牌,全部包装都是奔着吸睛去的。

汉语的博大精深赋予了鸡多样的含义,而叫了个鸡执著于把品牌和叫鸡联系起来。在外卖盒子上印着“SM BOX” ,把吃炸鸡用的一次性手套做成了套套的包装,取名“极薄安全手套”。

在它的菜单上也不乏看点,补精神器、没有性生活的鸡、鸡的泡友、来双飞呀、我要全套等抖机灵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在向用户明示着自己的内涵意味。

后来叫了个鸡因低俗宣传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被有关部门罚款50万,同时被勒令整改,叫了个鸡改名为“叫了个炸鸡”。

有意思的是,叫了个鸡本身也无法避免被同行借鉴和学习的命运,它的创意也被不少的山寨店模仿。“叫了个鸡”曾将山寨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结果因为“叫了个鸡”的商业标识本身不具有合法性,无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被法院驳回全部诉请。

于是,市面上真假叫了个炸鸡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套套手套的创意被同行们大量借鉴,最终被餐具供应商看上。相比于散装的一次性餐具,套套餐具看起来更高端、卫生,还有些恶趣味,很快成为了不少炸鸡店、小龙虾店的标配。

从厦门最火餐厅到街边的大排档,一个套套的创意经过了复制、创新、再复制的过程,被无数次的模仿和重现,有人学到了里子,有人学到了面子,有人只学到了套子。

还有人觉得套套的包装过于隐晦,不够接地气,于是在上面加上了各种内涵文字。套套包装和地摊文学的强强联合,是餐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而伟大的革新。

从此套套餐具的发展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从个体性的创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产品,人们已经认可了套套餐具本身,后面则是在包装上再进行二次创作。

在电商平台上可以找到不少提供套套包装的设计、定制服务的商家,他们称这些包装能为店家赢来回头客和好评。

然而事实是,套套包装的惊喜正在一点点的褪去,而内涵段子引发的反感正在逐渐的增长。

最初的套套餐具最多是会因为外形引起误会,但在一些商家特意把 “套”字放大,再加上活好、啪啪、约吗等词汇后,套套餐具已经要比真的安全套更像性爱用品了。更不要说有些文案用力太猛,已经不单纯是挑逗,而是变得有些恶臭了。

套套餐具其实和性没啥关系,它只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工具,是那种把羞羞的东西拿到光天化日之下的刺激感。

但这种刺激过了一阵就会麻木,然后必须施加更强烈的刺激才行。也许正是因此,市面上才又出现了屎糖、套套糖、卫生巾糖,这样的下三路饕餮盛宴。

从色而不淫到低俗恶心,中间的界限是非常微妙的。套套餐具本是个玩笑,但这个玩笑已经越来越不好笑了。

在泰国也有一个安全套餐厅,里面除了吃的一切都是用安全套做的。室内的装饰、桌椅摆设也都和安全套与性的主题有关,临走还会给顾客赠送一个安全套。

除了噱头之外,这个安全套餐厅的存在意义其实是向大众普及安全套的重要性。它的创始人米猜·威拉瓦亚是泰国前公共卫生部长,他发现泰国艾滋病患者急剧增加,但人们羞于谈性,性安全知识更是浅薄。于是他开始利用另类的方式,向人们倡导安全性行为,正视安全套。

安全套做的衣服

这个餐厅名字叫“卷心菜与安全套”,意思是希望未来人们用安全套能像吃卷心菜一样感到正常。让食物和安全套共处一室,为的就是打破那种神秘和尴尬的感觉。

安全套做的花

而在中国餐厅里,你也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套套,它们可能是湿巾、可能是手套也可能是薄荷糖,但一定不是安全套。

如果你拿着包装去质问店家,他大概会说:我给的是餐具,您别自己想歪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