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鬼城图片(入展图赏|世界鬼城 中国丰都)

■“世界鬼城 中国丰都”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陈曦 点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丰都,天下名山,世界鬼城。重庆丰都,地处美丽的长江之滨,三峡旅游核心,曾建“巴子别都”,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因拥有“世界鬼城”名扬天下。由中国摄影报社、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丰都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世界鬼城 中国丰都”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奈河桥 隆在伟 摄

点评:拍摄这张照片时,作者用了30秒的曝光时间,再以手电筒等光源“绘”出奈何桥的轮廓,拍摄难度较大,但效果十分有趣。再配合一轮绚丽的橙色光环,向画面四周延展出无数光线,气势颇足,也填补了画面上方的空白。

缥缈仙界 张德林 摄

点评:被雾气隔开的远景朦胧感、画意感俱佳,而前景之中的山林、古建又将观者拉回现实,这一虚一实的景象让人觉得宛如仙界。可能是手机拍摄的缘故,作者在色彩的调节方面没有控制得太到位,导致画面两侧出现了明显色斑。

鬼城节孝坊 陈庆 摄

点评:照片的“主角”是位于丰都高家镇建国村东南的曾氏节孝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石坊。虽为逆光取景,但作者还是在后期处理时提亮了主体,强调细节,影调和色调营造的氛围不错,但有些“用力过猛”,后期制作痕迹过重。

白云深处有人家 廖禾 摄

点评:作者登高俯拍山景,山谷处于阴影之中,弥漫的云雾与星星点点的村落民居不期而遇;远景的山峦被阳光直射,暗红的色彩沉稳而迷人。利用明暗反差关系,作者很好地诠释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主题。

火龙 陈健 摄

点评:在弱光环境中,作者以200mm长焦拍摄舞龙表演,借助F2.8的大光圈优势,虚化背景的同时,更好地刻画了主体人物和表演的瞬间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散落的火花为照片加分不少,虽然没有虚化的效果,但却带来了动感,引人入胜。

名山晨曦 冉文果 摄

点评:作者俯拍景区全貌,并以三分构图法将景区置于画面下方,远景中一江之隔的城区被薄雾包围,彰显神秘色彩。拍摄当天的天气状况较好,使作者在后期处理时更容易强化这种色温的变化,同时展示出丰都的历史和风景。

穿越青山 高志相 摄

点评:作者使用无人机瞄准了一条林间小路,加上树冠如花菜一般的外观特点,视觉效果既宏观又微观。路上行进的白色车队透过树林的缝隙隐约可见,虽然并不显眼,却因颜色的反差得到突出。

非遗展演吸引八方游客 隆合明 摄

点评:丰都景区的正门前,非遗演出吸引着众人,作者选择了较高的角度进行俯拍,以表现场面的喧闹。构图时,非遗表演者被置于画面中心位置,服饰的反差让人一目了然。若拍摄条件允许,可考虑取景角度再高一些,会有更佳效果。

雪玉山风光 林登周 摄

点评:雪玉山位于丰都武平镇,属武陵山七曜山脉。作者登高俯拍连绵群山,山势起伏,在薄雾之中如大海一般推涛作浪,空间感强。在这样的大场景中,作者以屹立山巅的风力发电机为主体精心构图,同时利用天空与霞光的冷暖色调交融烘托气势。

果蔬飘香 杨世玉 摄

点评:果蔬市场人流涌动、摩肩接踵的场景在2.5秒的曝光时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取景角度的得当也为照片增加了颇多看点,整饬排列的果蔬摊位,甚至画面中各个人物的细节都表现得很好。动静相宜的市井风貌在作者的巧思下得以呈现。

虎啸山丘 王安全 摄

点评:湛蓝的天空与红、绿树林渲染的山峰形成鲜明反差,在相对纯净的背景当中,色彩的作用被放大,让观者的视线一下子聚焦到山坡之上。乍一看,下方山丘的阴影似乎有些多余,但它的存在遮挡住一部分山林的颜色,也起到了聚拢视线的作用。

“鬼城”盛事 熊波 摄

点评:丰都庙会是流行于重庆丰都一带的重要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有上千年历史,旧时,每至主神的诞辰,当地人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巡游,作者寻找到了一个能够俯拍十字路口的制高点,较好地表现了巡游时万人空巷的壮观场景。

飞翔的舞狮人 陈勇 摄

点评:这是一张抓拍到位的舞狮表演瞬间,作者趁舞狮人在空中“飞跃”的一刻按动快门,同时照顾到了远景中人山人海的观众,彰显表演精彩刺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宏大场面,且兼顾了构图的精准,可见功力。

庆丰收 余小川 摄

点评:画面中的主体人物位于右下方的黄金分割点,视觉效果舒适。周围围观的民众状态各异,但他们专注的目光都聚集到舞狮表演上,起到了衬托主体的作用。拍摄时,作者巧妙地将挂满房屋的玉米纳入画面之中,以交代丰收的主题。

丰都的早晨 曹艳 摄

点评:作者位于高点俯拍丰都城市全景,以跨河大桥为主体形成中心点构图,近景处现代化的楼宇与远景的群山遥相呼应,交代了丰都钟灵毓秀的地理特色,也暗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是远景的色调在阳光的作用下呈现出淡紫色,若能在后期处理时稍作调整,更真实地还原色彩,可能会获得更出色的质感。

■ 闲话大展

由浅入深,难也不难 ▣周国忠

如今,全国各地的摄影活动风生水起,无论评选、讲习还是展出,参与者和照片数量是足够了,但质量真的也随之水涨船高了吗?可以看到的是,摄影的视野在扩展,画面的质感越来越精良,但这些进步主要依靠的还是器材、技术的进步,摄影人的进步体现在哪儿呢?这可能就需要我们在把握潮流脉搏的表象之外,在深入拍摄本身上多下苦功夫了。

这里说的“深入”,不必简单理解为要拍组照、拍长线,而是在面对每一次拍摄时,都要有突破随手一拍或走马观花的意识,不断挑战自己、取得突破。比如我们刚到一个拍摄地,很容易被或壮观、或秀丽、或巍峨、或苍茫的风景地标吸引,如果再像采风团一样按照景点挨个儿走,在没有充分观察的前提下,当然难以一下子拍出更耐看的照片。但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两个重点,多花些时间等待、了解、发现,拍出的画面肯定就和刚开始的有差别了。

以拍摄题材来说,同样有由浅入深的空间。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职业摄影师介绍经验,拍摄某个专题时,随着拍摄的深入和对被摄对象的交流,拍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思路往往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明晰的,甚至有可能从一个题材延伸出了另一个灵感。这种跟踪和延展题材的能力对摄影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到某地就觉得没什么可拍,但其他人却能从中找到有意思的切入点。

无论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其实都有万千线索值得我们用摄影来发掘,但想要由浅入深地做出成绩,还需要付出耐心、恒心、专心。摄影师焦波的代表作品《俺爹俺娘》,就是取自生活的片段,并没有拍成简单的留念照,而是拍出了平凡日子的真实质朴,影印出30年间一个家庭的真情瞬间,让每个观众都能透过照片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这无疑得益于他深扎生活、深扎拍摄的能力,也使得他之后转向纪录片拍摄时同样能带来感人的影像。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奖的《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带着5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团队成员,在沂蒙山革命老区山东省沂源县杓峪村和村民同吃同住了373天的成果。这个拍摄团队的成员们都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职业经历,但焦波教他们发现和追踪生活当中发生的故事,用一个个小的情节发展来推动故事发展。虽然拍照片和拍纪录片的手段、手法不同,贯穿其中的许多特质却是共通的。

有些人会觉得,摄影是一种爱好,没必要人人追求深层次、高标准。持这种想法也没有什么错,但作为“过来人”,体验过由浅入深的乐趣,还是希望更多爱好摄影的人都能有此经历,说不定还能改变许多对于摄影的固有认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入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