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人们,习惯用大楼的高度,标记城市的高度。
而当许多人已经拥有了从陆家嘴“三件套”的几百米高空俯瞰上海的真实体验,新锦江大酒店,一个仅仅只有153米高的地方,不再是大家了解城市的首选。
但从新锦江大酒店顶层望出去的窗景,在过去30多年里因为一个人,一次次被历史定格,透视着这座东方大城的生长。
1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而来。
上海并非一开始就立于潮头。1980年代末期,上海一年财政收入是46亿元,能够用于市政建设和维护的却只有6个亿。人们忧心忡忡。
1990年,邓小平在上海过年。除夕夜,他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
半个月后他乘专列离开上海返回北京途中,他讲到建议开发浦东:你们搞晚了。但现在搞也快。
中国需要一面旗帜,上海需要一条出路。浦东,就在国家战略与城市未来的交汇点上。
但很多人眼里,开发开放浦东,不是个最优选择。
当时,正是东欧剧变之际,国际制裁冲击着中国经济;国内,“姓社”“姓资”的纷争不息。
而浦东,又是一张白纸。大片广袤的、尚未城市化的阡陌农田,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邓小平却说,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并明确将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今后十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
要创造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建设者谨记邓小平的嘱托: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1年,浦东建设刚刚起步。2月18日,当邓小平第一次登上新锦江大酒店顶层,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望上海,那一刻,浦江东岸的细微变化或许还不足以令人惊喜。
邓小平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话毕,老人目光如炬: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这座城市的宏伟篇章,注定要掀开新的一页。
2
建设浦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做工笔画。“胆子要大一点,怕什么。”邓小平一锤定音。
从1984年起,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就开始反复论证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可行性。1990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在浦东GDP只有60亿的1990年,定下五年后达到400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目标。
这样大跨度的经济体量倍增目标,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是很难实现的。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造访上海,看到了浦东的烂泥工地,他坚定地判断,开发浦东是虚妄设想。
邓小平却见微知著。1993年12月13日,上海寒风细雨,风力达6级,气温骤降至摄氏零度左右。视察了当年建成的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及罗山路、龙阳路立交桥后,他高兴地吟诵着: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他特地对左右的人说,“这是我的心里话。”
浦东亦不负所托。
1991年12月,南浦大桥正式通车,上海市区迎来第一座越江大桥。随着滚滚车流,浦东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2年7月,国家级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开园。
上世纪90年代的张江。
1993年10月,上海外高桥新港区一期正式开港。
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东迁至浦东;此后不到两年,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老牌外资银行相继在沪开业,试点人民币业务。
1996年11月13日,美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建立的首家制造企业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动工。开工典礼上,时任英特尔中国区第一任总裁的简睿杰难掩兴奋:“浦东工厂是英特尔在全世界落地最快的工厂。”
简睿杰不会想到,直到2019年,小他26岁的新生代美国企业家马斯克依然会在位于浦东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发出近乎同样的感慨。
时间改变了一代人,浦东却永远年轻。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浦东“再出发”:“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3
1994年元旦之夜,邓小平又一次登临新锦江大酒店顶层。
那时的新锦江大酒店,是浦西的城市高点。顶层,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旋转餐厅。
面对着灯光璀璨的上海,他感慨道:上海大变样了。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的一字一句,依然铿锵有力地锲在大地上。
他说: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从提出“浦东开发,金融先行”的口号,到设立中国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从央行上海分行带头迁入陆家嘴东路181号,到金融创新解决东方明珠塔的筹资问题,上海干部谨记一句话: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他说:深圳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
从成立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到引进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外商独资医院;从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到基本建立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当年住和平饭店的外商问“去浦东要不要坐飞机”的故事,如今听来竟有几分荒诞。
2000年,浦东GDP首次超过1000亿元。18年后,这串数字的后面,多了一个“0”。
后来,为弗里德曼立传的作者埃布斯泰因说:如果弗里德曼还活着,(看到今天的浦东),他会修正自己的判断。
借助浦东开发开放所创造的经济增量,浦西也获得了新发展的时间窗口。
2008年的前后3年,上海累计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近2000项,市区1000根工厂烟囱倒掉的背后,一批新兴产业获得崛起空间。
上海,终于从“后卫”转向“前锋”。人们不由得再次想起邓小平谋划浦东的背后深意: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将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被交到上海手上——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每一项,都指向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没有现成经验,甚至在全球视野内也缺乏参照,但上海对这样的挑战并不陌生。一如当年开发开放浦东那样,上海已将“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视为己任,将钉钉子、抓落实视为改革成败的牛鼻子。
“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邓小平曾说。这是浦东何以成为浦东的关键,更是上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所需要的素质、品格。
4
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城市的想象。
在全球比拼摩天大楼高度和数量的1985年,浦东最高的建筑物,是建于1954年、高度只有24米的消防瞭望塔。
1994年春节过后,邓小平从上海回京。乘车当天,邓小平对身边人说,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
浦东的天际线,随开发开放的进程勾勒。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直到2015年,海拔632米的上海中心冲破云巅,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新的城市审美转向也同步发生了。在浦东陆家嘴,最后一块地没有出让给地产开发商,而是建了一座仅仅只有四层楼高的“白盒子”。现在,这座浦东美术馆成了国人竞相打卡的城市空间。
人们对上海的想象,不再停留于建筑的高矮这样具象的尺度。于是,浦东有了形如蝴蝶兰的东方艺术中心,承载海内外艺术团体的重要演出;有了状如璞玉的上图东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和阅读灯塔;东方体育中心,黄浦江畔的大型体育建筑群;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又一张生态自然永续的新名片……
上图东馆。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支撑,浦东要建成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城市,是能够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脉动的城市。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小平口中的“建成”,有了它具体的样子。
2020年,新锦江大酒店把位于顶层的旋转餐厅重新做了一番改造。360度全景玻璃,让这个几次见证过奇迹的地方,变得时尚而富有新意。
来此的人们,或许不知道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可他们眼底的城市,美好而精彩。
栏目主编:茅冠隽
来源:作者: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