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刚刚落下帷幕,24台“世界时钟”紧随其后,来到属于自己的“浦东时间”。11月18日,“世界时钟——贝蒂娜•普斯茨基”展览在震旦博物馆A2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这名德国著名艺术家广为人知的“世界时钟”系列作品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展示。
在这座由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尽显清水混凝土美学的博物馆内,全球具有当地象征意义的24台公共时钟的局部黑白影像,在一面长长的展墙上连续展示。观众可以一边走动,一边观展,如同一幅卷轴缓缓打开,人体又好似钟面上的指针运动。有心的观众会发现,作品中有一台位于上海的公共时钟——外滩海关大钟。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我在世界旅行中,萌生了用‘世界时钟’的视觉表达形式,来探讨世界多元文化的想法。”贝蒂娜•普斯茨基透露,2008年,她来到上海拍摄外滩海关大钟,成为这组作品的起点。后来,她还访问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包括安克雷奇、奥克兰、悉尼、首尔、圣地亚哥、中国香港、里约热内卢、曼谷、塔什干、阿拉木图、新德里和仰光等地。除了几次单次旅行外,艺术家还连续环游世界两次,在27天内访问了8个不同的地方。
尽管环球拍摄不易,但艺术家在作品中截取的时钟画面,永远是钟面的大特写,鲜少露出其他特征。“我不想露出太多建筑线索,而是想让观众猜一下这是哪里的时间。”贝蒂娜•普斯茨基表示,有意思的是,仍有许多观众能准确认出来,“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钟面,属于他们的‘时间’,与他们的情感、记忆相连接。我非常享受这种与世界各地观众的私密沟通方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张照片显示的当地时间均为1点55分。原来,这是艺术家参考了主流媒体中常见的时钟时间:在广告中,时钟总是呈现在10点10分,形成“笑脸”的形状;而在电影中,中午前5分钟是构建悬念的常态表现。艺术家决定结合这两种视觉记忆,并选择了自己的时间:下午1点55分。
“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想要表现人们在地域上的不同,以及对时间认识上的文化共性。也就是在这种文化共性中,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和而不同中可以彼此拥抱,走向和平。”本次展览策展人张晓明认为。
据悉,这些照片共同创造了一个“摄影世界时钟”,暗示着全球同时性和想象的同步性。与此同时,公共时钟作为一个实体,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遗物”。市政厅、钟楼和邮局等公共建筑上的时钟越来越少见了。因此,该系列作品突出了摄影的“时间胶囊”作用,记录了数字时代对时间不断变化的感知。该系列作品的完整呈现形式最初为圆形,在2016到2017年公开亮相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花园。之后在 2019年到2020年,在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画廊展示。如今在震旦博物馆的展示,则体现为一面展墙上的“线性时间”。
一个展厅,一面展墙,仅展陈一组作品,这种展览形式会不会过于“奢侈”?“展陈一组好作品,我们不会认为这是‘奢侈’。因为作品已经有足够的张力,让观众感觉到展览是完整的。”震旦博物馆执行长黄圣智表示,24张作品代表24个时区,构成了完整的序列,艺术家还将持续拍摄下去。而作品通过集中式的展示,而非分散陈列在整个展厅,恰恰可与安藤忠雄设计的弧形墙、筒状空间相呼应,“我们希望让建筑与艺术进行对话。”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
文字/部分摄影:曹之光
编辑:李志豪
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杨蓉
来源:作者: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