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义昌:崤函古道上的千年古村
2023年12月1日,我们一行到渑池县洪阳镇义昌村探访。
对于义昌村,我们有一种憧憬和亲近的感觉。憧憬是因她历经千年、积淀深厚;亲近是因为多少次从她身边经过,今天终于能近距离去触摸她历经千年的脉搏。
当我们抵达义昌村时,洪阳镇副镇长、包村干部赵双印,党支部委员赤全生,平富海等人早已在村部等候。之后,他们如数家珍般介绍着义昌的昨天与今天。
义昌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属浅山丘陵地区,村后有北大山、青龙山、马鞍山(又叫马头山),两条小河流经村庄南去。310国道、连霍高速从村边经过。
从文化角度讲:渑池县义昌村在三门峡的古村落中无疑是最为厚重的几个之一。在仰韶文化时期义昌附近就有氏族聚落石佛遗址存在,商代时义昌属豫州,留有南河遗址。秦、汉、三国、晋到隋朝大业元年时这里归西新安县管辖,唐朝后归渑池管辖。
村里有古石桥、玉皇阁、汉代板倒井、古驿站、慈禧行宫、魁星阁。之前的魁星阁内有伍子胥以及水母娘娘的塑像。村北有曹操寨, 有建于清朝的平家大院,村内有两棵470余年的古槐。
一、村名的来历与传说
义昌村位于渑池县东,今属洪阳镇所辖,距离渑池县城17km,距离义马市区3.5km,居镇政府驻地4.8km处。相传在夏朝便有了村庄,自周朝以来即为崤函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史称义昌驿。
据《渑池县志·卷三·职官》记载:三老董公,通鉴纲目,汉王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拦路诉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世无道,放弑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服素,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按三老官名,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置三秧三老又百官。表一人掌教化。择乡三老中一人为县三老,董公遮说汉王在今治东,义昌驿旧有祠,明训道蒲,汝宽申文祀名宦。
大意是: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项羽起兵抗秦时弑杀了义帝。刘邦曾屯兵渑池东四十里外。汉王刘邦向南渡过平阴津(平阴津现在属于洛阳市孟津区),到洛阳县新城(义昌归新城)。新城当时是洛阳县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位三老(按照秦朝的制度,十里设一亭,有亭长。
十亭设一乡,有三老,负责教化工作),史称董公,他非常有政治智慧。董公对当时的形势了然于心,他拦住刘邦说:“我听说‘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行军打仗必须讲德,必须要师出有名;否则是不会取得胜利的。大王应该率领三军为义帝穿上丧服,祭奠义帝,然后遍告诸侯一起讨伐乱臣贼子。
刘邦一听,大梦始醒。于是,汉王刘邦为义帝发丧,派遣使者遍告诸侯。三军戴孝而讨伐项羽,诸侯响应。
董公这一招非常厉害,把刘邦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战争的性质随之而变:之前是刘邦跟项羽争地盘,现在变成了刘邦为天下伸张正义讨伐无道之人。
接受三老董公倡议后,刘邦旗开得胜。刘邦称帝后为纪念董公,于渑池县东四十里建玉皇亭,立昌义坊,建董公祠,义昌村名由此而来。
在历朝历代中义昌村名及隶属关系多有更易,近代以来变化尤甚。秦时归新安县管,唐朝叫西新安,明朝叫义昌古镇。据嘉庆13年渑池县志记载。公元前206年汉刘邦从黄河南渡先到孟津,经洛阳再到这里。
现在村子后边还有个旗杆岭,就是当年刘邦的军队驻地,刘邦大军在此安营扎寨时,旌旗猎猎。传说清代一朱姓道台在此竖立“千顷牌”旗杆而得名。曹操西伐时修崤函古道北道(北山高道),集坚守、防御、烽火台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建有1000平米的曹操寨,曹操在此开路指挥。而今,寨内尚存汉代的石刻、石臼、古井和巨型石兽。村里至今还有许许多多有关曹操以及汉代石虎的传说。
1949年属4区义昌乡义昌行政村,1950年改行政村为义昌乡,1956年属刘村中心乡,1958年改为千秋人民公社义昌大队,1961年属石佛公社,1963年为千秋公社,1968年为义马公社, 1970年划归洪阳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设义昌村民委员会。1999年撤乡建镇为义昌村,属洪阳镇管辖至今。义昌村东邻堡后村,南接义马市南河社区。西毗义马市河口社区,北接任村乡东张村。辖六个自然村,分别为义昌、亢家沟、荆家、王家、黄家洼、姚沟,16个村民小组,面积15平方公里,641户,2316人,耕地面积3200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植烟叶为主。
王新党,今年74岁,义马矿务局杨村煤矿退休,著有诗集和散文集。他研究义昌村多年,他告诉我们:在义昌村有很多传说。其中有玉皇阁的传说:玉皇大帝下界巡游到此处,看到义昌地杰人灵,就想在此修建一个行宫,于是托梦给义昌人,村民同做了一个梦,感到神奇。大伙一合计,便动工修建。此时来了一白胡子老头,对工匠说:“听说要给玉皇大帝建行宫,我也要出一把力。”众人看他衣衫褴褛,满头银发,漫不经心地说:“你年龄大了,就给木匠帮个手吧。”只见老头吃了饭就在木头上用墨斗打来打去,左右比划。过了一个月墙都垒好了,工头想看木工活怎样,这才发现老头不在了。工头嘟囔着“疯老头,混吃混喝来,吃饱就走了。”说完用脚在木头上狠狠一踹,木头顿时飞成大大小小的房梁、锲子和椽,众人感到非常惊奇。
村民中有关董公倡义的传说家喻户晓:《汉书·高帝纪上》载:汉二年(前205)三月,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克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宜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刘邦听从董公的倡议,于是便置酒义昌,为义帝发丧,裸露着左臂,痛哭流涕,举哀三天,并派使者向各路诸侯通报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杀害在江南,纯属大义不道!我要出动关中的全部兵马,征收河南、河东、河内地区的士兵,乘船沿长江、汉水南下。”刘邦得了天下,建董宫祠,立昌义坊于此地。渑池县义昌村由此而得名。
有关刘秀与义昌扳倒井的传说:在豫西,王莽撵刘秀的故事非常之多。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立新,感到刘秀是最大的威胁,乃追杀之。一日,刘秀一众逃到义昌时,人困马乏,问过村民,知有一井,但天旱水源枯竭,刘秀手板井口对苍天许愿,若井水能溢,解人马之渴,日后定建庙宇。待他说完,井水果然溢出,解了人马之渴,后来留下了“扳倒井”的传说。此井,至今仍被村民饮用。
二、义昌村遗留下来的文物及古迹记载
义昌村,处在著名的崤函古道上。有丝路而贾商聚,因董公而义昌兴。
时过境迁,丝绸之路上曾经的历史名镇,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但在宜昌人心中,这些辉煌和荣耀永远在心中荡漾。
在村中行走,能见到众多的历史古迹遗存。
玉皇阁位于义昌村东南50米的盘龙山上,北临310国道,东临凤凰山,西对旗岭,南有香炉山,北靠马鞍山。历史上玉皇阁遭到无数次战争的蹂躏和毁坏,又无数次被修复。康熙八年建起了玉皇阁,先建在太子坡,压住了风水后来移到盘龙山新址。最近一次毁坏在文革期间。“文革”时期,玉皇阁被当作“四旧”拆除,物料被拉到义昌学校建成了戏楼。1997年村学校建教学楼,村民们又把阁上的物料拉了回来。根据阁内现存的碑文记载:文革被拆的应为康熙年间重修的玉皇阁,义昌村民于2015年重修了玉皇阁。
平家大院是一个三进式的院落。南北近300米,东西有50米,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门前有石鼓、上马石、拴马桩,院内的石雕、砖雕、木雕精美,古朴凝重。
平家有弟兄五个,平老四叫祥云,在义马开煤矿,平老二有官职。平老四仰仗老二平青云之势力,煤矿开得很红火。平青云跟着国民党的将军张钫(字,伯英。1886—1966年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新安县人)。因为他是张伯英的卫士,平原大战时张钫战败,平青云背着张钫跑了40里地。平青云在当时很有名气和势力。
明万历年间,平家大院主人从义马三十里堡迁到义昌。
平家大院建成于清朝。平家大院门前有棵古槐。
义昌驿,义昌正街为古驿道,唐代中期设义昌驿。义昌驿有假山,水池。
明朝时崤函古道属于两京通往陕西、四川的驿路干线,在元代站址基础上明代略作调整,在新安与渑池之间新增驿站八所。清代的崤函古道仍是京师经直隶、河南至陕西及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驿站设置一如明代,仍设驿八所。义昌驿又称义昌马驿。西距函关驿50里,属河南府渑池县。过去,在义昌驿附近,还有义昌坊 (治东义昌镇为汉三老董公立)、君子亭(寇毁)、义昌所(清末裁撤)、义昌堡(在义昌驿东,有墩台,营房今废)、义昌阁(在义昌盘龙山,阁高三层,台基崇高,生员杨复徵施有香火地)、三老董公祠(治东义昌驿,有万历年间碑)。光绪36年义昌驿才撤。
据《渑池县志·卷二·建置·义昌驿》载:在治东40里义昌镇。三楹差房,三楹卷棚,舞楼各三楹大门,一楹草房,厨房共十余营,额设驿马四十七匹,塘马二匹,滑县拨增马六匹,驿马夫二十三名,塘马夫二名,递送公文夫一名,探马夫一名,马牌子一名,驿夫一名。县前所夫三十六名,外奉文留四夫二十四名,义昌所夫三十六名,外奉文留四夫二十四名。两驿两所岁支工食草料银四千一百四十七两五钱。
义昌石桥。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记载:[洪阳乡义昌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又名董公桥,位于崤函古道上,建于明嘉靖年间,单孔石拱桥。长20m,宽7m,青石板铺面。桥身两侧设望柱、石栏板,望柱雕石兽。桥今仍很坚固。
据《河南文物·下 》一书记载:义昌桥(董公桥)年代为明。
《渑池县志·卷之六·民政》记载:昌义桥、义昌泉,光绪四年江浙义绅修。
清德宗行宫,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交文物名录三门峡卷有:第168条,清德宗行宫, 古建筑。 “德宗西狩回銮,饬修行宫。……陈设涂饰,极为靡丽。……”清亡,义昌三宫以官产售为民宅”。
义昌书院。据《渑池县志·卷二·学校》记载: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李本桪就义昌元帝庙开设书院。拨官地十七亩供膏火,地在本镇西大路南。生童卷价及县考桌凳。
良医太学士静斋平老先生神道碑。这道碑是为纪念乾隆初年良医平静斋老先生而立。乾隆初年,天降瘟疫,生灵涂炭,豫西望族静斋平老先生家本殷实,精通医道,救人无数,且从不收取百姓分文,有孤寡接至家中救治,病愈方可离开。先生去世,众乡亲立匾额‘医林遗爱’。四十年后,豫西进士举人四十余名和百余乡绅联名为平静斋老先生立神道碑于义昌古镇西、崤函古道旁,以志不朽。
县志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在义昌村有庙宇有三十多处。玄帝庙、观音菩萨庙、三官庙、祖师庙、药王庙、地藏王庙、五龙庙、马王庙、瘟神庙、土地庙、禹王庙、八公庙、蚂蚱庙……其中:
五龙庙:洪武五年县丞王熙阳建,旧在治东,今移建西城外。一在治东刘村南,一在义昌镇,有隆庆四年碑。
元帝庙:一在治北二十里天坛观有大德至大二碑,张信民有记;一在治东义昌驿刘珖祚有记。
玉皇阁:治东义昌镇盘龙山,康熙八年建。
三官庙:一在治内,一在石泉村,一在南坞沟,一在治北百二十里有万历五年碑,一在治西俱利城村,一在治东义昌镇,有隆庆四年碑。
地藏王庙:治东四十里义昌镇,有万历十九年碑。
马牛王祠:治东义昌镇,有嘉靖年间碑。
三神庙:旧建东庙,明末寇毁,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并祀河神、财神、青苗、土地神。邑增生李上林有记。一在治西侯岭村,一在治东义昌镇。
药王庙:一在治东北一里玉皇庙西,邑岁贡李印绶有记。一在治东北四十里,乾隆五十六年建,一在义昌镇,有嘉靖二十八年碑。
《义昌玄帝庙记》刘珖祚作:渑震隅四十里义昌驿乃新城三老昌大义处也。驿北故有玄帝庙。回禄崇于重光赤奋若之三月,明年邑任侯选土氓,钱际可孙文华等修之,再越祀工竟是,时任侯已谢若邑,而今介侯受也。邑驿丞管君以刺付,际可徵记于余,余经生也,亦惟素王之教是佩服。奚以知玄帝哉?然徵之图志矣,玄帝玄武帝也,乃静乐王子,妙证无上,上道虚其行,实其神圆其化,绵其息,儒者驳之曰,玄武北方神,玄龟武蛇相虚危,七宿名之图志者,元门附会也,此其意得,毋以玄武神乎静乐子人,人何以神也,故归之星形者尽是不知神神耳,试反人心中脉脉虚灵者,果且非神乎哉。……
三、历代名人与义昌
义昌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曾让无数的历史人物到访和路过。
商朝末年,武王姬发率三百乘战车伐纣,路过义昌抵达孟津。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赵会盟于渑池,赵惠文王带兵路过义昌经马岭到渑池。
项羽过义昌,随后坑秦降卒二十万于古新安城南。
诗圣杜甫因受房官一案牵连,仕途受挫,离开洛阳到华州任职,历经新安、铁门,路过义昌、渑池、石壕、潼关等地,给后人留下“三吏”诗篇。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武后则天往返于东西都之间,路观玉皇亭,念史实意深,遂改亭为阁。
北宋景德四年春,陕州逸士魏野,骑一头毛驴卖草鞋至此,观其庙亭年久破损,随对乡人曰:“此地乃汉高祖屯兵倡议处,得真经一统天下,圣地也。”遂赠草鞋数十双号召重修庙亭,方圆百余里乡邻解囊并出工修建,于景德六年九月九日落成(时有高2.1米碑记)。
明崇祯十年九月,李自成攻破渑池,而东至义昌,复向南入宜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三十日,德宗及慈禧太后、大阿哥自西安回銮,驻跸渑池行宫,当时随扈有:李连英、崔国士二总管,王文韶、鹿传霖、荣禄、翟鸿机四大军机,升贠前路粮台,那王彦图,桂某、振某、柏某、段书云、金蓉镜六小军机,其他京官共一千馀员,军兵人约数万,车马一千馀辆,次日东行。
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张钫所部驻守义昌。民国六年,陕西靖国军成立,张钫由北京赴陕路过铁门,义昌人平庆云等五位贴身卫士随从赴陕。民国十年六月十一日,张钫父亲卒于家中,张钫骑马由西安回铁门奔丧,先落脚于义昌平庆云家。
民国十六年五月,冯玉祥所部东进,二十二日过义昌。
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王震、王恩茂、王首道部过义昌……
四、历代文人诗咏义昌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义马市志》、历代《渑池县志》以及诸多的史料中发现,有关义昌村的记载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诗词、文章有20余篇:
《义昌道中》明·周易:缟素三军起义昌,项刘从此决兴亡。宽仁夙慰秦民望,叱咤空怜楚霸强。一剑成功名载鼎,八千忍耻泪沾裳。神尧帝业熟真主,千古英灵云树苍。(旧志)
《过义昌驿》明·郑岳:(兵部侍郞)义昌小驿舍,忽见好池台。竹笋虚簷出,山峰烂石堆。苍烟团午净,碧树带秋廻。坐久浑忘去,西崦日已催。(山斋净稿)
《过义昌驿》明·王体复:三尺兵争日,一言帝业成。功谁夸信越,策已屈良平。寥落前贤祀,凄凉古驿名。昨来读汉史,千载气犹生。
《义昌驿丞行》明·淡迁:癸酉十一月寇攻沔池,义昌驿丞临朐宋功臣以钳徒御之,杀伤过当,明日力屈死之。通判袁勋署县事,逃陶穴中,视丞何如也! (抄本原批:万历元年癸酉。崇祯六年癸酉,当是此年。)
长矛三寻剑七尺,北风烈烈义昌驿。关东诸盗嗜杀人,千里横行啼怨魂。会盟台前霜露早,青袍白马最谁好?宋丞慷慨方少年,大呼血战尘方扫。诸盗披靡未敢前,斫头陷胸窜道边。卑官惟有驿丞贱,明日归魂托杜鹃。秣陵汉尉蒋子文,义昌驿宰宋功臣。虽知忠义无高下,今代官轻异古人。
《新城三老董公赞并序》唐·皮日休:在汉之取天下也,三杰而已矣。萧何苦民力以给兵输,韩信杀民以骋战功,刘侯设诡策以离秦。项当其时,未闻以仁义说于君者,而董公乃谕之以丧义帝,至使天下宗汉者为其丧义帝也。夫汉祖以曹参,虽有攻城野战之功,不如萧何也。信矣哉!至于苦民力、杀民命设诡策,反不苦董公之功也哉。如高祖为天子,以公为师友行其道,与时,其利可知矣。公之道以行于汉而不覩封赏之礼,又当时史氏无一字以褒之,因为赞以旌之: 项氏狂攘,贼我怀王,天命未的,孰存与亡,皤皤董公,义言汉昌,一人杀君,天下皆伤,一人哭君,天下皆丧。项由是弱,汗由是强,扶义而往,可知轩黄,唱仁而战,可知武汤。用天子道,折彼雄鋩,繄公之道,与汉而光。(文苑英华)
《董宫祠碑记》明·王之都
刘项举义兵,诛无道秦,共立义帝,以从人往,义帝牧羊子也,骤立诸侯王之上,即能自制命,三年无失德,亦非常人。项羽嫉帝,密令九江王布弑之江中。夫既以共立为帝矣,羽可得而弑之乎。慨自周道既衰,冠履倒置,秦以峻法绳下互若仇讐,君臣之大义不明久矣!故羽虽弑帝,叛逆之恶未明,征讨之师弗举,即沛公招聚群策,但以智力相用庸知大义哉?自董公遮说数语,直名羽为放弑之贼,于是羽罪已著,数百年汶汶之纲常昭揭,与天下三河之士相应奋击,羽卒败灭定,董公一言之力也。愚谓董公之说,当与夷齐叩马同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董公洛阳新城人,义昌旧有祠,岁久倾圮,往抚院钟公按鹾关中过此,捐奉重修且留诗以训守者,奈驿丞寿命无何转官去。
五、乡村振兴中的义昌村
义昌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交通便利,文化厚重,但义昌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经济短板尚需全社会来关注和支持。
义昌村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在村民保存下来的匾额中有“孝悌高风”“大耋之年”“陇亩思荣”“医林遗爱”“世有令德”“嗣音陶孟”“德思丕著”“春风群坐”“义赒桑梓”……
义昌村人杰地灵。汉代有三公董老,明代万历年间有善人毛君万鹏,清代光绪年间有六品官员荊从智……
解放后从义昌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多达160余人。他们中有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党亚龙,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生高雅,有留学英国的高昊睿,还有西安农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解放军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湖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中国石油大学的莘莘学子……原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河口村人李新光就是从义昌学校走出来的将军。
义昌村精英人才的外出,服务了社会,但也做空了村子,影响了村子的繁荣和发展。
义昌村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老龄化危机,这应是当前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
从义昌村回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义昌村让人感到:没有文化的魂,仅有经济,发展就缺乏一定的后劲;仅仅有文化,一心守着传统的东西,人才缺乏,也直接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文化、经济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应相辅相成……
近年来,村里两任班子和全体村民,积极利用国家三农政策,发展经济作物,壮大集体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烟叶和辣椒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今逢盛世。勤劳、善良的义昌人民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借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机,砥砺前行,高歌猛进,复兴文化、振兴经济必不负韶华。 (马朝龙 尚柏仁 朱家昊 牛占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