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早就该炸掉耗资40亿的三门峡大坝)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任先生编辑|任先生

“迟早有一天,我要把三门峡大坝炸掉!”

2003年渭河洪水爆发后,渭河某县的县长发出了痛心的呼声。陕西的15名人大代表也联名请求,要求停止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这座耗资四十亿人民币建成的三门峡大坝,曾经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为何遭人痛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我国水利部召集了全国上百名水利专家,并联合苏联专家,共同启动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计划。

1957年4月,大坝正式开工。在五十年代,这无疑是一个超级工程。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远不如现在,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到一百元。

为了修建三门峡大坝,国家最初拨款13亿元,最终工程总耗资高达40亿元。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工地主持会议,解决各种问题。与此同时,70万百姓不得不告别祖辈居住的家园,背井离乡,迁往他处。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为了治理黄河水患,这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在随后的四十多年里,三门峡大坝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沿岸城市和农业用水提供了保障,还对下游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作用。

作为我国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自大坝建成以来,河南、山东两省再未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甚至在次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创下了历史最高产量。

三门峡水库每年为炎黄地区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创造了高达200亿元的经济价值,此外还通过水力发电,提供大量清洁能源,每年节约超过2000万吨煤炭。

作为我国第一个使用大跨度缆索起重机、第一个采用机械化施工以及第一个使用续氢排水库运用方式的大坝,三门峡水利工程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虽然三门峡大坝在防洪和发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上游的关中平原带来了严重影响。

2003年,渭河发生特大洪灾,受灾人数超过500万,短短一个月内,上千万亩农田被淹,经济损失巨大。

这场洪灾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渭河流域最为严重的一次,尤其对依赖农业为生的农民来说,损失惨重。灾后,三门峡周边近20万村民被迫迁离家乡。

受灾的陕西人民普遍认为三门峡大坝对此次灾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有声音直言三门峡大坝早该被炸毁。

三门峡大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

当时三门峡大坝的建设采用了苏联的技术,但苏联在像黄河这样泥沙堆积量巨大的河流上并没有过经验。

由于缺乏关键的治沙和排沙技术,建设中忽略了泥沙问题,错误地将水位高程设定为360米。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曾多次强烈反对,建议将水位设定低于360米,并预留排水洞用于排沙。他认为,水库的规划违背了水流携带泥沙的自然规律,最终会导致下游的防护工作更加困难。

然而,黄万里的这些大胆建议在当时并未被采纳。直到多年后,人们才意识到他当初的许多预测都得到了验证。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当时并未充分考虑到泥沙问题,导致三门峡大坝虽然能治理水患,却无法有效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

如今,随着中国基建能力的飞速提升,甚至在国际上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改造三门峡大坝的工程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解决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我国水利部门进行了多次改造,其中包括炸掉部分坝底并修建漏沙洞。

通过这些改进,泥沙淤积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此外,新建的小浪底水电站也分担了三门峡大坝的部分功能,这使得三门峡大坝的危害得以控制。

三门峡大坝和小浪底水电站的互补运转,一个负责治沙,一个负责治水,最终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水患问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稳定的生活。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水利人才,还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尽管历经了许多曲折,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同样,三峡工程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水利枢纽,对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千万人安居乐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大工程在我国水利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