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我们多少都有一点了解,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文章,同时关于他的籍贯、居住地、隐居地等也留下了许多谜团。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隐居地有许多种说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黄山到屯溪的这一段沿途,有一个潜口古镇,据说就是取自“陶潜”之名。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是黄山市徽州区的一个辖镇。由黄山一路到屯溪,这一段也被称为“古建长廊”,其中又以潜口民宅最为出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潜”字,一直有两种解读,其一就是为了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说“百山藏于后,众水出其口”,该镇又处在黄山南大门,是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口,故改称“潜口”。
有人说潜口古镇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理想的世外生活,相比那些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这里真的就似现代版的世外桃源。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因为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不禁让人想到那一位紫霞仙子。这是一片明、清两代汉族民居的徽派建筑群,整体布局是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有洞社、宅邸、小桥、牌坊、路亭,颇具匠心。
潜口民宅其实是一个徽派古建筑博物馆,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建筑年代横跨明、清两代,汇聚了从徽州各地抢救来的明、清古建二十多座,通过将散落于歙县境内且不宜就地保护的几处明清古建筑拆迁复原,移建到这里进行集中保护,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始面貌。整个村落面积达16000平方米,与西递宏村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居民。
青山映绿水,徽居写春秋。这些建筑群荟萃了明清最具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戏台、亭台、拱桥等24处古建筑,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园内花木扶疏,独具特色的徽派木雕、木结构的房屋,精美的雕花门窗,诉说着封建社会徽州民居的文化记忆。
潜口有“一镇双5A”的珍贵资源,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唐模景区,还有全国唯一的徽州古建博物馆潜口民宅。走进这一座座寂静的古宅厅堂,漫步在水街民宅之间,周围全是“高墙深院小窗户”,精美的雕花门窗,巧妙的建筑结构,无不展示着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而那些砖瓦墙面上留下的斑驳痕迹,让沧桑岁月变得这么的富有触感,千年潜口,虽然历经岁月蹉跎,到如今依旧更显古朴而典雅。
“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的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的荫秀桥,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桥中央则仿佛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穿行而过,颇有“岁月悠悠,小桥依然”之感。
这些建筑,从所属宅主来看,有商贾、豪绅、谏官、进士,也有普通农民,值得称道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的司谏第,是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系明永乐初进士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为明厅式的文化型建筑。
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行,那一堵堵翘角的白墙,在灰色的小瓦的勾勒之下,雕刻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就像一幅幅处理过的艺术照片,又似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让人沉浸在这场徽州古梦之中,领略那迷人的画意、醉人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