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周——老城保护与更新交流会在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圆满举办。活动由北京城市更新联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委员会、北京市老城保护房屋修缮修建技术专家委员会、民革北京市委人资环建委员会、北京市政协城市更新委员工作室协办,首开集团提供支持。活动围绕老城的“恒与变”,与数十位专家学者、实施主体、管理者、设计师、运营方等,交流新时期老城保护更新实践心得,共同展望名城保护未来的工作方向,为推动北京老城的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主持,八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享,共60余人参加此次交流会。
会议合影
会议主持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
会议主持人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
【会议致辞】
东城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苏昊在致辞中指出,东城区作为老城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积极推动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东城区的重要工作特点。近年来,东城区聚焦加强文物保护,整治历史文化街区,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实施了一系列特色项目,如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项目获评市级最佳实践,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项目获评市级优秀项目。未来,东城区将继续弘扬核心区战略使命,探索综合性城市更新,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老城保护与更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苏昊
首开集团副总经理阮庆革在致辞中指出,首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积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施故宫、天坛等重要文化遗产的修缮和运营。近年来,集团致力于探索超大型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重点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运营,并通过与东城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城市更新和文物保护工作,打造街区更新示范区。
首开集团副总经理阮庆革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廖正昕在致辞中指出,对历史文化保护之“恒”与适应城市发展之“变”的探讨至关重要。自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以来,经过40余年探索,针对文化价值的挖掘、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已形成相对成熟的规划编制及实施体系。现阶段关注的重点应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关注运营需求、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度、让传统建筑适应现代生活等方面。老城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积极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廖正昕
【主旨报告】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叶楠以《以价值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题作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自1990年至今,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实践历程,以及当前大量腾退空间所面对的更新利用难题。认为面对当下复杂的现实需求,应回归保护初衷,即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价值,并应认识到深入的价值挖掘与多元展示能够带动街区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叶楠建议应在街区更新过程中加强对建筑、院落、胡同的价值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分区分类推动更新改造,以更加精细、精心的设计,实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叶楠
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林楠以《着眼于未来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践》为题作报告。报告聚焦建筑师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角色与责任,认为历史街区不仅体现为建筑遗产,更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林楠提出,传统建筑源于生活与民俗,保护更新中需重视其“民俗学属性”,在传承空间布局与风水理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的创新手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如何使传统建筑适应当代需求,拥有新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力。
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林楠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惠晓曦以《微空间营造: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实践》为题作报告。报告重点探讨了公共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在高密度历史街区中,尤其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小尺度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具有显著的提升成效。同时,报告分享了包括边角地、开放院落、街区广场在内的多个历史街区外部空间改造案例,实践证明,通过积极的公共参与实现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社区活力。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惠晓曦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所长张光玮以《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从鼓浪屿到北京》为题作报告。报告结合北京的情况对比介绍了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要求以及实践案例,鼓浪屿依据保护级别的不同,从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及其组成部分、风格特征要素三个方面开展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方案编制,有助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张光玮指出,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博弈中,早期的保护理念注重于空间格局的保存,如今则强调通过城市更新加强文化传承,并借“特休斯悖论”探讨建筑改造时身份变化的问题,强调功能活化比保持原貌更重要。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所长张光玮
【自由讨论】
上半场自由讨论围绕老城保护更新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展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柴培根提出文化传承需要充分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以生活为媒介,同时需要考虑个体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只有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公共利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柴培根
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提出在具体建筑项目中,设计师和主管部门需要面对各种复杂问题,而文保单位的合理利用和维护则需要更规范化的指导和管理。
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
【经验交流】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紫祥以《姚江胡同共生街区——打造中国式好街区》为题分享了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的城市更新实施经验。报告结合北京市现行更新政策与观音寺共生院案例,对共生模式的概念与价值、人群特征、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共生街区的规划思路与愿景。针对姚江胡同共生街区案例,李紫祥总结了包括引入经营主体为胡同注入新活力、实现精准点状退租助力公共空间关键节点亮相、打造党建文化中心为共生街区铸魂、引进新型雨污技术解决低洼院雨天积水和厕所入户问题等若干经验。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紫祥
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欣沛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创新与实践》为题,分享了近年来法源寺街区保护更新成果,以及在更新模式探索、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街区以停车治理、业态布局、共生院运营管理、文化展示等为工作重点,依托党建引领、社区共建、多方联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同时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在街区市政、能源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及运营管理的智慧化方面均获得提升。傅欣沛也针对当前实施运营的困境,提出精简审批事项、提升设计力量、支持腾退方式多样化等建议。
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欣沛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事业部战略部部长崔骥以《街区一体化:城市更新的范式探索与经验做法》为题,结合个人经历和在地观察,阐述了营造文化生境对街区保护更新的重要意义。崔骥同时介绍了首开的“一体化”工作经验,并以景山三期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详细解读了街区一体化更新机制搭建情况。崔骥在最后提出当前街区保护更新的着力点,应关注运营导向的价值创造,平衡好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以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良性运转。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事业部战略部部长崔骥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永久以《传统工匠与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为题,首先分析了当前传统工匠与传统工艺的传统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传承传统工匠与传统技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王永久结合京诚集团四年来在培养传统工匠与传承传统艺方面的实践探索,尤其是以“工匠营、技委会”为抓手,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当代传承方式,以“工匠精神”在老城保护与更新方面不断贡献京诚力量和智慧。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永久
【自由讨论】
下半场自由讨论围绕老城保护更新的项目实践经验展开。北京乐尚艺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伟强调了文化资源对老城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遗存,还包括老街坊、民间技艺和生活方式。刘伟表达了对当前老城文化资源流失的忧虑,建议通过建立以“家”为中心的空间,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人才,记录、传播老城文化,助力文化资源的留存。
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紫祥提出城市更新应平衡商业与公共职能的关系,结合案例阐述了院落与商业的结合设计思路,以提升资产利用率,并寄望老城的保护更新能够找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乐尚艺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伟
【会议总结】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作会议总结,提出老城的保护与更新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针对“恒与变”的哲学探讨将始终是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的重要母题。总体而言,“恒”是文化、价值、初心,“变”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北京老城的保护更新,需要统筹好“恒”与“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探索。汤羽扬同时代表所有与会嘉宾,表达了对北京老城发展的美好祈愿。
作者: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来源:city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