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素平
编辑| 哆啦B梦
5月8日,南京德基广场冲上了热搜。
一年轻男子从商场七楼坠入负一楼,当场离世。
据坠楼事件的目击者介绍,现场情形惨烈,男子落下之处血迹斑斑,当时便没有了气息。商场的工作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赶来现场,进行了紧急处理并报警。
一个年轻的生命,选择了这样极端又绝望的方式离开人世,令无数网友感到惋惜。但与此同时,一封署名为“芯羽”的遗书在网络上疯传,有人说这封遗书,便是德基广场跳楼男子所留,而他跳楼的原因,是因为被人坑骗,导致负债累累,失去了生存意志。
但很快,随着警方的介入,这封网络上疯传的遗书,却被鉴定为是假的。
5月8日,一名年轻男子从南京德基广场7楼,翻过栏杆,纵身跳下。
从7楼直坠至负一楼,年轻男子当场便不幸离世。
事件在网上发酵后,一名目击者向网友表述了当时的情形,内心震动无比。当时她是下班途中路过,忽然听到一声巨响,随后便看到有两只鞋子落在她前方不到10米的位置,旁边随即传来尖叫声。不明所以的她挤到边上一看,便看到坠楼男子躺在血泊中。
另外一位目击网友也表示,“我亲眼所见,就在我旁边,太惨了。”
随着警方的介入,该男子的死亡,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是自杀,但自杀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涉事的南京德基广场,也表示不清楚缘由。
网友们纷纷感到惋惜,认为该男子还很年轻,活下去才会有更多的可能。为什么那么傻,选择了轻生。
还有网友认为,他连死都不怕,又何苦害怕活着?只要活着,万事总有解决的办法。
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封遗书却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而这封充满绝望意味的遗书,也被认为是该男子所留下的。
在遗书中详细写道,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前几年,因疫情因素,导致损失近千万,遭遇到了巨大的打击。
而近期又因店铺搬迁,投入大笔资金用来重新装修,但却因租金问题,与签约的商场产生了诸多问题。
重重压力之下,一时之间无法承受,因而动了轻生的念头。
然而,南京警方介入后,对这封在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的遗书,却直接进行了否认。证实那封遗书与坠楼男子无关,是谣言。并郑重表示,对于编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
同时,警方还提醒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尊重逝者,平息事件。呼吁民众不要轻易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以免影响警方调查,避免给逝者亲属造成二次伤害。
作为南京的城市地标,德基广场也对逝者进行了哀悼,表示会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同时,加强商场内的安全措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无独有偶,就在南京德基广场发生坠楼事故十天前,广州某商场也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
4月27日下午,在广州南沙街道中海环宇城商场,一名52岁的女子从商场五楼自行跳下,选择轻生。
根据商场监控显示,该女子跳楼前,搬来凳子且往下试探了几次之后,突然跨过护栏,大声叫着跳了下去,还砸伤另一名正在逛商场的女子。
一时间,商场里涌现出了一阵阵惊恐的尖叫声。商场的工作人员循声赶过去后,发现两名女子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
在商场的工作人员喊来救护车,及时将二人送完医院后,跳楼女子已不幸身亡,而被砸伤的女子,则性命无碍,但心理上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之后,有人透露该女子选择轻生,是因为她买的几套房子全部烂尾了,赔光了所有的积蓄不说,还欠下了不少的债务。
事后,被砸伤的女子表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如果这是我生命中必要的一劫,我已经安全跨过了,感谢所有网友的关心,我还活着。”
但跳楼轻生的女子,则没有那么好运,永远离开了人世。
警方在调查走访后表示,该女子轻生的原因,是因为感情问题,导致的情绪波动太大,相关部门正积极做好善后工作。
伴随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意外事件,似乎都在揭示着同一件事情。
那便是,压倒骆驼的稻草,已经无处不在。
疫情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也让裁员大潮如潮水般袭来。
失业、减薪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让无数人感到不堪重负。
中年人身上背负着一座座的大山,难以喘息。年轻人被困在从小穿在身上的孔乙己长衫里,穿也不是,脱也不是。
经济上的负担,剥夺了成年人的傲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压倒一个人的,不再需要最后一根稻草。
前路茫茫,退路没有,于是,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会在某种情形下,成为压倒骆驼的那一根。
也许南京德基广场的坠楼男子,并不是因为创业负债而选择轻生,但一定是缺乏强大的心理支撑,才让他失去了求生意志。
但无论何时,轻易选择放弃生命,最受伤的永远都是家人。
公众对于德基广场坠楼男子纷纷表示了同情,是因为活着的不易,有太多的人感同身受。
一个年轻的生命骤然陨落,也给了公众一记闷棍。提醒着人们要珍爱生命。人活于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关要去闯,别轻易就对命运妥协。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求帮助,而非掐灭生命的火焰。
逝者已逝,但愿悲剧能够不再重演,但愿逝者可以安息。
参考资料来源:
上游新闻:《南京德基广场一男子坠楼身亡,警方:系自杀,网传遗书与其无关》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657&newsId=556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