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西博(美国射电王座阿雷西博塌了)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昔日世界最大单碟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Arecibo)塌了。

当地时间12月1日早晨7:55,就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寂静的山谷之中,这座之前被判定为“危房”的望远镜已经清退工作人员。因此,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遗憾的是,也可能没人亲眼见证英雄落幕的一刻。

仪器接收平台坍塌后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可以说,这场告别在天文学界的预期之内,只是到来得更为猝然。

自1963年建成以来,直到2016年“中国天眼”FAST登场,阿雷西博一直顶戴世界最大单碟射电望远镜的王冠。当完成“世界第一”的交接后,它的退场不断被各种因素加速。

“中国天眼”FAST

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急于甩手,望远镜的“金主”频繁更迭。2017年9月,望远镜在玛丽亚飓风中失去了一个吊臂,直到当年12月才重新复工。今年8月11日凌晨2:45,望远镜的一条辅助缆突然断裂,砸向望远镜反射镜面,在镜面上留下了一道长达30米的伤疤。

11月6日,同一座支撑塔上的另一条主缆断裂。工程师检查后发现,这根主缆当时的负载只有临界值的60%,因此推断,其他的支撑缆也会比此前预想的更为脆弱。

随后,无人机检测发现,该支撑塔上的另两条支撑缆也存在多处外露的断线(一条缆由160根线组成)。考虑到倒塌风险,NSF做出了放弃维修的决定,计划令阿雷西博退役。

针对12月1日发生的事件,NSF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阿雷西博三座支撑塔的顶部都发生了折断,导致900吨重的科学设备平台连带剩下的钢缆砸向了下方305米直径的反射面。

NSF表示,目前的首要工作是保证后续安全。虽然望远镜已毁,但阿雷西博天文台还有其他有价值的小型科学仪器和教育设施,如12米射电望远镜和LIDAR等, 它们有望继续运行。

回望阿雷西博57年的岁月,它曾与几代顶尖天文学家并肩作战,睁开巨大的眸子凝望深空,定格下了一些人类智慧史上的闪光时刻:测定水星的自转周期、首次发现脉冲双星和毫秒脉冲星、辅助发现了第一批系外行星……

射电又被称为无线电,是一种频率较我们熟悉的可见光为低的光波,能带来遥远宇宙中一些丰富的信息。

波多黎各山谷里的守望者,曾日复一日替我们聆听着这样的天外之音,期待着有朝一日分辨出外星生命的律动。

更甚者,它还曾主动“呐喊”,向深空宣告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存在: 1974年,阿雷西博向距离我们21000光年的M13星系发送了一个简单的图形信号,里面包含着阿拉伯数字、基本化学元素、双螺旋、人类和太阳系,最后留下了自己的落款。

阿雷西博信号

《三体》“黑暗森林”法则的拥趸可能不会欣赏“阿雷西博”信号,但它无疑是孤独的地球一次勇敢的尝试,好奇的人类一次骄傲的呐喊。

在电影《007黄金眼》和游戏《超级卡丁车》等娱乐作品里,阿雷西博也留下过自己的身影。

笔者上一次听人提起阿雷西博,还是2018年与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的对话。1974年,他和合作者一道利用这台最时髦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脉冲双星,间接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当时,阿雷西博的状态已经十分糟糕。泰勒谈起老朋友的语气却没有太多波澜。他认为,人类的创新思想迟早会带来望远镜的更新换代。所幸的是,FAST应该会保持很多年的先进地位。

泰勒曾在2010年4月重回阿雷西博,与几个科学家朋友玩了一把“月面弹跳”,即把月球当作一个被动的通信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经月面反射传播回地球。这吸引了全球上百个无线电发烧友参与进来分享信号。

一群已过巅峰之年的科学家,一座已过巅峰之年的天文台,又一次发出主动的“呐喊”,带给全球射电发烧友一场狂欢,这可能是阿雷西博“晚年”的温暖时刻之一。

而在中国贵州平塘的窝凼里,人类一段新的天文传奇才刚刚起笔。截至今年11月,500米口径的FAST已经发现了超过240颗脉冲星。它还将描绘宇宙早期的图像,探索新型的通信和导航方式,并寻找外星生命的痕迹。人类凝望宇宙的好奇眼眸,始终不会合上。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