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惠屿
惠屿,横亘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上的一颗明珠,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面积仅2平方公里,共403户1400多人。2023年,惠屿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近10万元,先后获评农业农村部“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并入选首批全国“和美海岛”。
从最初的粗放捕捞到精细耕海,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简单索取到与海共生……20多年来,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求变创新,绘就了一幅同美共富的振兴画卷。
产业兴岛
海上牧场自我造血
每年的春夏之交,对于惠屿岛上的渔民来说是忙碌的时节。
4月底5月初,惠屿海域鲍鱼养殖基地忙碌起来,工人们在渔排上忙着打捞、冲洗、搬运鲍鱼网箱,为养殖的鲍鱼“搬家”,运往山东省荣成市,开启新一年的“避暑度夏”之旅。
到了5月中下旬,万亩海带养殖区充斥着丰收的喜悦,“牧场”舟楫穿梭不停,渔港村民往来不绝,大家趁着晴好天气,抓紧采收、搬运、晾晒海带。
这是惠屿村海产品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惠屿人对此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立足于岛屿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水温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改变“靠海吃海”、单一传统的海带养殖业,引导发展高品质水产品养殖,重点培育黄金鲍、绿盘鲍、篮子鱼、辽参等多种名特优品种,打造多样化、规模化的海产品养殖业。
从最早的90亩牡蛎开始养起,第一年产值就达到100多万元,全村赚到了“第一桶金”。20多年来,惠屿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呈几何数量级增长。截至目前,全村共有网箱养殖8096箱,海带养殖近1万亩、鲍鱼养殖5000多口5000多万粒、海参养殖1200多口、牡蛎养殖800多亩,产值已达3亿元。“过去一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30万元。”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清林自豪地说。
同时,新型的多元养殖产业的发展也让惠屿村“养海”“护海”的绿色发展理念愈加深刻。近年来,惠屿村成立集体所有制的渔业开发公司,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整治肖厝—惠屿海域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养殖规划的传统网箱养殖设施,全面清理淘汰老旧木质渔排、养殖白色泡沫浮球等传统渔业设施,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进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区委、区政府共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新型塑胶渔排8000多格,升级改造浅海网箱养殖面积22.1公顷,配套管理房94个、平台92个。”肖清林介绍说:“只有与海共生,惠屿的海产品养殖业才能走得更远,小岛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文化塑岛
诗歌电影提神聚气
今年2月,中国首届惠屿电影岛诗歌电影春晚在惠屿岛的海滩上举行,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电影人、音乐人与当地渔民一起欢喜相聚,共同见证这一盛会。
以诗歌为魂,以电影为媒。3个多小时的春晚文艺演出,俨如诗、歌、舞影视大片,传统文化及文艺美学特色浓厚。《泉之港》《造船歌》《浔埔女头上的花园》等歌舞表演丰富生动、精彩纷呈。
“诗歌、电影和表演的结合,为岛上游客、居民和社会各界群众带来了欢笑和娱乐,在光影流转中,大家共同见证了惠屿电影岛的美丽与传奇。”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看完晚会后深有感触。
浓郁的滨海小岛风光、质朴的渔歌生活、长久的耕海牧渔,涵养了惠屿岛独特的海岛渔村文化,这不仅滋养着惠屿人的精神品格,也形成初次登岛的外来客人的最初感受。
对于文化,惠屿人向来珍视。在“村史馆”里,旧时的渔网、船桨、蓑衣、煤灯、手摇发电机等沉睡的各类老物件,不仅记录着过去惠屿村的生活变迁,也铭刻着几十年间海岛的沧桑变化。
“我们希望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并打造成为惠屿村的特色品牌。”肖清林介绍说,今年以来,结合惠屿文化,各方合力把惠屿岛打造成诗歌电影岛。
目前,惠屿电影岛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战略合作签约,百集微视频短剧《冰麒麟》、40集电视连续剧《两岸一家亲》完成拍摄签约。此外,惠屿电影岛首部院线电影《超萌小月老》启动拍摄仪式已成功举行,并同步进行全国童星海选。“诗歌、电影与海岛本身的交融将给惠屿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进一步凝聚大家的精气神,全面提升村民面貌。”肖清林表示。
旅游强岛
海上惠屿奋楫扬帆
海风徐徐,从南埔镇肖厝码头搭乘“惠屿号”渡轮登上惠屿村,只见橘黄色楼房鳞次栉比,黄蓝相间的塑胶网箱蔚为壮观……旖旎的海滨风情扑面而来,自有一番海上田园风光。
把握好时机,渔民端起了“旅游碗”,现在惠屿村年游客量达20多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自2019年以来,我们大力发展海上休闲旅游业,加快惠屿产业转型步伐,全力打造‘海岛、共享、友好’的乡村慢生活品牌。”据肖清林介绍,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便有1.5万人次上岛旅行。
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惠屿村精心布局文旅产业、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图景。
聚力于旅游发展提升,惠屿村合力共绘“生态美”,开展岛内绿化景观提升、大澳沙滩修复整治工程,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海域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不断提升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打造集滨海旅游、体验海洋、非遗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渔旅”融合“海上田园”综合体,实现旅游增效、渔民增收,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
此外,岛上利用1500多亩传统海上鲍鱼养殖基地,借塑胶网箱改造提升的契机,把传统渔排改造成集养殖、垂钓、休闲、餐饮、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养殖体验中心。
“我们也发现之前的码头游客吞吐量小,很多游客都反映往来不太方便。”据肖清林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里按照“精准支持、有效引导、弥补短板”的原则,全力推进陆岛交通码头提升改造,全面优化水上客运航线,优化运输装备体系,新购一艘外形新颖、涂装靓丽、功能多样的客滚船舶“泉港号”,错时运行,彻底改善码头交通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20分钟交通圈”。“前后共投入2000万元新建陆岛交通码头,增加码头吞吐能力客60万人次、货30万吨。”肖清林说。
如今,独具魅力的滨海小岛,已经拥有6家特色民宿、1家假日酒店和5家农家特色餐馆,带动旅游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0多万元,华丽转身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福建金牌旅游村、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来源:福传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