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是个什么地方?在世人心中,或许是香客鼎盛,跑马点灯的宗教圣地,也或许是青山古佛,几位僧人清修的山林小庙,总而言之,都有着不同于普通建筑的神秘感。
但辽宁省海城市的道源寺不仅清贫,看起来外表也与普通的平常的红砖房没有区别。
在这里生活的,是一群潜心修行的比丘尼。她们遵守着极为严格的戒律,衣食住行,诵经打坐,都严格按照寺庙的戒律进行。
不许接受捐款,每日仅食一餐,睡觉的时间仅有四个小时,甚至每日打坐时间都要五个小时以上。
这不禁让来往的过客产生困惑,这座寺庙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
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为尼众寺院,是大悲寺妙祥僧团下院。
寺庙地处辽宁省原始森林保护地区,山水秀美,山泉甘冽。这座寺院成立于2001年秋季,当年仅有2位比丘尼师父,剩下的都是一些带发修行的居士。
一直到2002年的月,寺庙才正式剃度了17位比丘尼,成功地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僧团。
而道源寺的上院大悲寺,则比道源寺在辽宁省境内更为出名,是数一数二的大寺庙了。
据现存碑文及史料记载,大悲寺曾于历史上经过多次修葺,其众甚多,香火鼎盛,是一家大寺庙。
可惜的是,遭遇了战火洗礼,大悲寺逐渐没落下来。
1993年,为落实宗教政策,满足当地信众需要,以及开采唐王山矽砂矿资源,经鞍山市宗教处(现为宗教局)批复,将大悲寺整体迁移至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村一山坳中(慈沟)重建。
最初的时候,道源寺的成立是为了缓解大悲寺日渐居多的僧人,也为了将男女僧人进行分流。
大悲寺 图源网络
大悲寺选择了开辟这间下院,并把寺庙所需的一应经书等都传承给了道源寺。
大悲寺对禅、净、密、律、教五宗平等弘扬,没有门户之见,僧众只要遵守本寺戒律,维护寺中安宁。
因此作为下院的道源寺,也同样对修持的法门没有太多要求,只要遵守戒律,认真学习即可。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个寺庙从仅有17位比丘尼的规模,一直扩充到现在的二百多位比丘尼。但即便人丁渐盛,她们也依然恪守最初的戒律,一直活得十分贫苦。
这里的每一位比丘尼,每一位居士,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过去与故事。她们或是因为情感原因,最终选择剃度出家成为比丘尼,亦或是因为家庭不幸,来到寺院寻求心灵上的宁静。
众生芸芸,烦恼万千,最终有缘的人组成了这个小小的寺庙,就这样在这个遥远的村落里留存下来。
在这里,比丘尼们一切靠自己生活,不像在俗世当中,有交易买卖,有漂亮的衣衫和舒适的床铺。
她们要靠自己打水、种菜、种粮食。衣物也只有极为朴素,灰扑扑的僧袍,不管参加什么活动,也都依旧维持着这样朴素的着装,甚至有些人的僧袍破旧的都满是补丁,依然在继续使用。
大悲寺 图源网络
这是由于道源寺作为大悲寺的下院,一直遵循大悲寺中“恪守”的法门。
这是一种在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严格要求的修行之法。不仅是持戒修行的比丘尼们,连同这里居住着的每一位居士,也同样要严格遵守这八条规定:
持不捉金钱戒。日中一食。行脚、乞食。不接客僧礼。一切供养归常住。三衣钵不离身。不化缘,不求人。依教奉行。以上的八条规定,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对比其他寺庙中修行的僧人们来说,是有些严苛的。
按照这八条戒律,在道源寺修行的比丘尼们不得与人有金钱往来,不得在寺庙中设立功德箱一类的东西,不接受挂单的礼物。
她们每日过午不食,也不得在外化缘,凡事不得求人,在外只能托钵乞食,不能要其他财物一类。
也就是说,她们将保证一生清贫,放弃自己的全部社会关系与地位,潜心礼佛,将全部的信念与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佛法,感受佛法当中去。
在道源寺的八条戒律中,最为神奇的一条就是行脚。
行脚即为行头陀的意思,道源寺的比丘尼们,需要徒步在外行走,感悟佛法,放下凡俗的思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肉体在苦行当中获得更进一步的升华。
每年的八月十五以后,尼众会集体活动举行外出,跟随大悲寺僧人队伍开始二时头陀乞食。
这些比丘尼们,背着行囊,仅仅带一些行李与行头陀时的必要用具,踏上修行的旅途。这不是一场旅程,而是一场漫长又艰难的求道之旅。
当然,每次出行并非全寺庙的僧人和沙弥都要前往,道源寺的行脚修行,大都是有三四十人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其他的僧人还需留在庙里,继续看守寺庙,进行日常的活动。
这群真正的苦行僧队伍,能够吸引众多信徒的跟随。在这些僧人们身边,仿佛能够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道源寺的比丘尼们也会在路途上继续宣扬佛法,教化众生,若是在修行路上遇到逝去的生命,不限于昆虫、动物,她们也会诵经超度,让这些生命重归于大地。
每一次外出,都是很大的考验,长达十五天的修行中,她们沿途不住旅馆、不住人家,不住寺院,所以几乎全部时间都要睡在野外。
能够容纳这些比丘尼的,就只有一个薄薄的睡袋。
东北的天气总是冷的很早,八月十五过后,白天的时候还好,晚上则气温骤降,即使大家都挤在一起,也免不了被冻的瑟瑟发抖。
别说能够睡得舒服,连基本的保暖也有些困难。
她们的修行也没有固定的路线或者目的地,只是顺其自然地边走边看。
二十年间,她们与大悲寺的其他僧侣一样从不停下脚步,走过了辽宁省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去过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份。
一路上的风景、信徒、动物植物,都能让参与修行的比丘尼们体会到更多打坐时候不能得到的感悟与思考。
有人不能理解这种修行方式,修行、礼佛,难道就不能在寺庙里好好待着,每天读书诵经,学习佛法就好?
但对于道源寺的比丘尼们来说,这样的磨砺,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自己投入到佛法的研习里去,完全放下自己对于世俗与物质的念想。
放弃对于任何物质上的享受,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完全契合于这场苦修当中。
在整个修行途中,大悲寺的僧侣和道源寺的比丘尼们,也不仅仅是在单纯地行走苦修。
他们也向修行途中的信众讲经,还有一些年纪小的沙弥或者僧人,会在叶子上、石头上,写一些佛教的经意,画一些可爱漫画,当一种修行,也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
平日里,比丘尼们也不被允许随意外出,整个寺庙内的氛围也极为静谧。
你在道源寺听不到任何欢笑或嬉闹的声音,这里有且只有比丘尼们的诵经声与劳作声,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而这些加入道源寺的比丘尼也并不容易。每一位比丘尼都是经过了2-3年的考验,确定能够潜心礼佛,不问世事,才能够在道源寺剃度出家,成为这里的一员。
所以这些严苛的戒律,贫苦的生活,对于这里的比丘尼们来说,甘之如饴,或许她们在这里才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安详,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的归宿。
不取一文钱大悲寺与道源寺里,还有不少年纪不大就剃度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接受过一些基础教育,在寺庙里也会安排有专门的师父给孩子们授课、讲经。
一些孩子来自于僧人们出家前的儿女,也有一部分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到访过庙里后,留在了这里。
寺庙里的僧人们对孩子们都比较照顾,虽然孩子们也需要修持戒律、参与劳动,但对于这些年龄不大的小沙弥,僧人们也会格外的宽容些。
吃饭的时候会多加一些给孩子,孩子们做不好、不太会的东西,也有人悉心教导与照顾。
在每年二时头陀乞食的路上,都能看到年长的比丘尼给弟子缝补衣裳,也能常常看到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帮长辈抬起背包,完成修行。
对于有着严苛戒律的道源寺来说,她们从来不会接受任何金钱交易,所有在道源寺举办的活动,都是完全免费的。
其实道源寺也并非毫无香客,作为大悲寺的下属寺院,也有不少人慕名来到道源寺礼佛。
但寺庙仅仅为香客们提供礼佛的地方,帮助举办法会等活动,并不从中牟利,一应需要,也几乎都是香客们自行准备。
除此之外,庙里仅会为前来的香客准备经书阅读。
这让道源寺与其他对外开放的寺庙完全不同,没有钱,寺庙就难以翻修维护,甚至扩建。
大多寺庙全部的扩建工作,基本都是由人捐赠的砖瓦材料,再请工匠加以施工。
而这里的比丘尼们为了省钱,还学会开工程机械,亲自动手完成寺庙的翻修与维护的相关工程。
在她们看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苦修。
如果普通人想要在道源寺生活,即使不信佛法,也必须遵守道源寺的戒律与起居方式。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毕竟在道源寺中,比丘尼们每日仅休息4个小时,晚上十点准时入睡,半夜两点钟就要起床。
起床后,她们要先做几个小时的课程,诵读经书,修身养性,抚平自己内心的杂念。
且根据戒律,僧众每日坐香五支,每次坐香时间约一小时,也就是每天至少要打坐5个小时左右。
这样的修行是苦涩的,但对于道源寺的比丘尼们来说,她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肉体的困苦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升华。她们虽然彻底与世俗分离,没有社交,没有任何称得上舒适的地方,但她们却在这样的痛苦中不断地警醒自我,不断的将心灵向更高的地方攀升。
除开下半年会举行的二时头陀乞食,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里,道源寺还会举办“结夏安居”的活动。这是佛教中,教徒们安居于寺庙内不外出行走的传统活动。
这个传统活动的因为是佛教发源地印度在四到七月雨水太多,不宜外出所设立的。传承至今,便成为了一场寺庙内僧人们交流佛法的盛会。
道源寺的这个习惯,与二时头陀乞食一样,也同样传承自大悲寺。
尼众安居期间以学习戒律为主。而对于道源寺的比丘尼们来说,这更像是一场能够抒发情绪,把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同大家一起分享的日子。
虽然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苦修依然是她们的主旋律,但大家聚在一起学习,是一种心灵上的互相扶持,也是一种克制自身情绪,让心绪稳定下来的方式。
而在每年为期三个月安居结束后,道源寺也需要“求请见闻疑三事自恣”,主要内容就是受教育,来倾听自己的罪过与不足之处。
除了这个特殊的仪式外,作为大悲寺的下院,道源寺与大悲寺也时常会有联系,每半个月的时候,道源寺的僧众要前往大悲寺,在大悲寺进行修行、学习,倾听大悲寺中佛法大师的教诲与指导。
只不过在安居期间,两座寺庙会暂时停下这样的交流,主要在寺内进行内部的学习和讨论。
大悲寺与道源寺均没有门票,不搞旅游,僧人不搞经忏(僧人念经拜忏,祈福超生的仪式),流通处的经书佛像等法宝可以免费结缘。
但有些比较重要的讲经,大悲寺也会邀请人来进行录制,寺庙的僧人们也会对讲经的内容进行整理批注,整理制作的"溯源"系列书籍、音像等出版物皆免费流通结缘。
这些东西会在平时的活动中进行免费发放,也会赠送给前来礼佛的香客。
如今距离大悲寺的建立已经过去了27年,道源寺也已经有了21年的历史。这样长的时间里,寺庙也并非完全没有改变。
由于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道源寺也开始尝试着接受采访,拓展一些新的渠道进行宣传。
传统寺庙会对重要讲经进行录像,有些还在网上建设了佛教网站,来宣传佛教,有专门的居士对网站进行设计维护。但道源寺在这方面显得更为保守些。
或许都是女性的缘故,道源寺几乎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只不过在某些法会、或者剃度的时候会接受拍照和一些宣传。
也得益于时代的变迁,道源寺现在的条件远比刚刚成立时那个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小院子要好得多了。
至少道源寺已经享受到了便捷的照明,有了属于自己的,能聚集几百人的礼堂。来到这里的也不再单纯的都是周边的居民,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香客专门造访道源寺。
高强度的学习经文,以及清贫的生活,让道源寺的比丘尼们彻底看淡了俗世欲望。道源寺的比丘尼们在谈吐与行事方面,都显得极为温和敦厚。
慕名而来的香客们都十分乐意来此,不求回报、不需捐钱的道源寺,成为了不少香客平复心情,短暂躲避红尘俗世的避风港。
直到今日,道源寺的体量已然不亚于大悲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修之地。当然对于庙里的比丘尼们来说,她们的生活从来都没有变过,只不过是多了一些同修在身边罢了。
对于外人而言,道源寺的生活枯燥、乏味,吃喝休息,一应都没法保证,要不是还能看到电灯、圆珠笔这类现代化的东西,都要怀疑自己是否回到了古代了。
但对于想要修行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彻底抛开心中杂念,让人完全静下心来的环境。在道源寺里的生活,或许是贫苦的,艰难的,但在心灵上一定是满足的。
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道路,属于自己的心境,这对于她们来说,是最要紧的事情。
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与欲望所动摇,能坚持自己所思所想,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温柔下来,或许就是这些比丘尼们在无数个日夜的修行中,所能告诉我们的真谛。
对于道源寺的比丘尼们不受外财,日食一餐,每天只睡四小时的生活,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