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古镇(广东梅州梅县松口镇盘活古镇文化资源 客侨文化焕发新机)

央视网消息(记者 麦锦婷)石板老街,南洋骑楼。坐落在广东梅州梅江河畔的梅县松口镇历经千年,从这里已经走出了百万名华侨,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月28日,“粤来粤美—‘百县千镇万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百名记者广东行”采访团走进松口镇。当前,梅州市梅县松口镇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以古镇保护开发为抓手,盘活古镇文化资源,着力将松口古镇打造成为“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的文旅特色镇。

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千年古镇见证客侨移民壮阔史

走进松口古镇,当地沿江房屋大多为3至4层的砖混建筑结构,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松口镇位于梅县东北部,居梅江下游,为梅江河经莲花山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由于山多田少,耕作条件差,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常年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至今仍随处可见当年沿街店铺店主在山墙上标刻的历年洪水标高记录,这也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水文历史档案。

严峻的自然条件影响了松口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也造就了松口独特的移民史。有限的生活条件无法容纳日渐庞大的人口,当地农民不得不漂洋过海,向外发展。

据介绍,从松口出发的人们继承了先辈智慧勤劳的因子,事业有成后,也不忘反哺乡梓,惠泽家乡。20世纪20年代后期,松口侨贤陆续为家乡投资,办实业,先后兴建火船码头、坝头大街,捐建梅东侨,开办纺织厂、造船厂、发电厂、火柴厂。

得益于侨贤侨领的经营建设,松口由一个土地贫瘠的山区小镇,逐渐蜕变成船来客往、商贾云集的商贸集散地,成为当时闽粤赣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位于当今松口镇繁华路的火船码头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客侨印迹之一,这个不足20米长的码头是当时经梅江水运经韩江、汕头港出海的最大码头,也是闽粤赣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见证了近代客侨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风雨历程。

2013年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松口镇发起建设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正式落成。梅州客家人从韩江水路出海,下南洋、闯世界,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薪火相传,成就了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活化古镇历史资源 推进文旅资源融合

松口镇不仅是客侨移民文化的重镇,更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目前,古镇共有“松口八景”、大黄村等8个“中国传统村落”,南下村等2个“广东省古村落”,元魁塔等6处省文保单位,火船码头等3处市文保单位,中山公园区文保单位、梅东桥等20处不可移动文物,松口客家山歌等省市区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利用好古镇风貌,讲好松口故事?松口镇党委书记宋铁军介绍,为更加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松口镇通过文献资料、口头传承、民俗文化、实物遗存等多种方式,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不断进行补充了解,进一步丰富文物资源背后丰富的历史内涵。

此外,对于镇内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松口镇大力实施古镇核心区复原行动,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根据古民居特色,对墙体、屋面、内部结构等进行保护性装修,提高抗自然损坏能力,避免“大拆大建”,在最大程度上存留历史建筑风貌。

为努力保留古镇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松口镇明确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修缮提升了移民广场至中山街43栋传统风貌建筑,同步盘活移民广场、古街骑楼、松江大酒店等景点资源,探索实施古镇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并大力推进“松口印象”特色地标酒店项目、松口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升项目等落地,引客来松、引客留松。

如今,从松江大酒店、火船码头至移民纪念广场、交通路,已开张了近百家店铺,经营餐饮、客家美食小店,以及各具特色的手工店。沿路还设有文化艺术类的书画展览室、古玩字画店、曲艺乐器培训室等特色店铺,让洋溢着明清古韵与南洋异国风情的南洋骑楼建筑群得以继续发挥“前店经营、后店作坊”的功能与价值。

据悉,今年“五一”期间,松口古镇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较往年再创新高,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千年的古镇文明,正伴随着锐意进取的客侨精神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岁月光芒。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