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山西游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平遥古城。
眼前看到的是被保护得十分完好、堪称中华古城典范的平遥。四方城墙完整无缺,城墙上炮台、城垛排列整齐。进入城内,街景如清明上河图般,古风依然,满街招牌、楹联金光闪闪。祥云集、长寿街、日昇昌……城内华屋精舍,高墙大院,鳞次栉比,美轮美奂,历经数百年风雨,仍风姿翩翩,游人徜徉其中,体验着一份慢时光的惬意。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古县衙坐北朝南,对称布局,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主从有序。
登上层层台阶,迈过高高门槛,迎面是“亲民堂”,抱柱联写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民与官的最好诠释,发人深省。
古代县令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断案。古县衙一侧,是牢狱、捕快房、督捕厅等场所。关押死刑犯的重狱,黑洞洞,伸手不见五指,令人望而生畏;木脚镣、铁鬼衣、竹手铐、木枷等刑具,观之令人毛骨悚然。它们似在告诉游人,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发挥刑罚作用。
“勤慎堂”带有私密性,是县太爷的单身宿舍。銮驾厅、对弈亭、常平仓、风雅台……从大门进去,每过一道门进入另一个庭院,都给人“天下衙门深似海”的感觉。倒是厅堂上的楹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等,画龙点睛,喻志抒情,升华意蕴,值得咀嚼。
平遥古城与晋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到晋商,不得不提票号。中国第一家票号与最后一家票号,都在平遥。到了平遥,了解和参观票号,自然是少不了的项目。
沿着一条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协同庆”,就是协力同心、普天同庆之意。这里“堆金叠银,汇通天下”,有中国票号现存最大的地下金库。接待人员头戴瓜皮帽,身着灰色长衫,脚穿布底鞋,让游人一下子就置身于浓浓的票号氛围中。进门是一长巷,并不宽敞,天井布满铁丝网,上面挂有铜铃铛。打听其功能,导游说,这是防盗用的。金银重地少不了有江洋大盗光顾,他们飞檐走壁,一旦触动了网铜铃铛就会响起来,等于“摇摇铃”报警。大伙听了,都会心一笑。
平遥的票号,家家都有一个金库。起初以为,金库应该砌厚厚的石墙,用重重的门、坚固的锁,里面设暗道机关,外面岗哨林立,重兵把守。不用说小票号盖不起这样的金库,就是大票号弄出这么大动静,也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精明的商人可没有那么傻,他们就地挖地窖,打造地下金库,实用省钱又安全。
穿过几道门,看过多少房间,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令我难忘的是那一眼望不到底的地下金库。博物馆迎合游人心理,开发了“取银子”项目。儿媳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面值“黄金贰佰两”的存执。老伴拿着它跟随伙计下到地下金库,喜滋滋地从账房先生手中取来一枚金灿灿的“元宝”,心安理得地让他们“忽悠”了一把。其实,古时顾客取银子,是不可能下到金库的,而是用升降机将银锭送到上面柜台兑取。
穿过“听雨楼”的门洞往北,会看到许多老房子,那是整整一座城池的四合院,在时光中衰败或者兴盛。在平遥棋盘状的街道上走一圈,会被扑面而来的香气包围:平遥牛肉、水煎包、莜面栲栳栳、碗托、长山药、豆腐脑、黄酒……街道两边摊位一字儿排开,撩动游人的味蕾。路边店铺的招牌,店伙计的叫卖,各种器皿里冒出的香气……它们与周围各种古建筑一起,形成了平遥古城独特的烟火气。随意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了半斤平遥牛肉,大快朵颐。牛肉红润鲜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嫩可口。身着晋商少奶奶服装的老板娘说,平遥牛肉可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呢。对平遥人来说,思乡时要在异乡找一块平遥牛肉吃,春节团圆之际也要用它点缀餐桌,游客们更喜欢买来馈赠亲友。
平遥古城是平遥人对生活的珍藏,对岁月的致敬。在这里,可以与古人来一次深情对望。老城墙、古县衙、大票号、小吃店,共同成就了这个古城特有的社会生活,情景交融,丰富了我对平遥的记忆。(作者:黄骏骑;编辑: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