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宫春图片大全(张进善慈禧西行在怀安)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京都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及一些王公大臣仓皇离京西逃,出居庸关,经宣化府,尔后进入怀安县境。

在此之前,怀安县就接到“滚单”(通知),得知“驾已出至宣化,不日莅临怀安”的消息。县令张良暹率大小官员,按照“三十里一打尖,六十里一住宿”的行程安排,选择驻跸地点,打扫行宫院落。并传谕士绅商户,筹办皇差,杀猪宰羊,置办筵席,准备各项接驾事宜。

左卫:太平城里太平街

八月初四申正,慈禧一行来到左卫城。要求居民店肆一律启户,有灯彩者悬之,无则用红纸张贴。驾到时尽可到门外跪看,但不得哗动。张良暹等地方官员及士绅到东门外郊迎三里。扈从将士,分前后两队,前队为神机营,领兵者是马玉昆、张孝。后队为虎神营,领兵者是董福祥、荣庆。中间是清室宫春,两旁文臣武将、羽林军、侍卫军,拥护而行。见慈禧一行走来,张良暹忙跪在道旁高声说道:“怀安知县臣张良暹跪迎皇太后、皇上圣驾!”从东门辇路进城,居民跪于道旁,作欢迎状。为首一轿是慈禧太后,人们从轿旁纱巾中窥见:西太后首髻旗妆,面方而颜略有绉,著黄纱衫,手摇羽扇。第二轿是光绪德宗皇帝,头戴红缨帏帽,面白似瓜仁,眉目清秀,著黄纱龙袍,手旋摺扇。第三轿是隆裕皇后,首髻也旗妆,面粉方而颐丰满,著黄绿纱衫,手执团扇。末一轿是端王父子。各乘大轿鱼贯而入直接抬进行宫——左卫城有名的书香门第樊大府上。府人樊德纯于乾隆五十三年取拨贡,奉职绛州、直隶州州判、江西九江府同知,为四品知府衔。府上少夫人武氏操持家务。稍息片刻,十几道香喷的凉、热菜和黄灿灿的油炸糕端上桌来。慈禧等人见状,喜上眉梢,立即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饭毕,太监李连英领张良暹入谒拜见。靠窗摆着一张方桌,两个红木椅。太后坐在左边,手携水烟袋,自点自吸。光绪皇帝坐在右边,一言不发。太后问张良暹:“你的名讳好听,哪几个字?”答:“弓长张,善良的良,暹是泰国的旧称,暹罗国的暹。”慈禧因经历了这场动乱,十分看重安宁和稳定,便说:“生在良好的国度,做一个良善的臣民,是吾辈共同的愿望,这名字起得好。”张良暹又说:“敝县穷乡僻壤,恐有招待不周,请老佛爷鉴谅!”太后谕曰:“在国难之机,还能安排得如此精当实属不易。你忠心且有才干,要多为国家和臣民效力。”

傍晚,太后传旨武氏夫人觐见。跪拜毕,太后问:“宅上由你主事吗?”答:“是!”“我来问你,此宅安宁吗?”“托老佛爷和皇上的洪福,本宅倒也安宁。”太后看到樊家人丁兴旺,安居乐业,不禁又想起逃难时的情形:从京城出来的前两日,行程数百里,不见一百姓。连日奔波,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而无汲水的器具,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只好与皇帝共嚼玉米秆,略得浆汁解渴。有一夜与皇帝共坐一板凳,背靠背一直坐到天亮。堂堂九五之尊,竟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悲叹道:“皇家失时,不如百姓安乐也。”此刻,忽听院内有一小孩啼哭,太后问:“此童系你何人,有无名讳?”武氏答:“系奴婢小儿,乳名和和。”太后一听“和和”,又迎合了她的“和合安宁”之意,夸奖名字起得好,让抱来看看。可孩子怕见生人,一个劲儿地哭闹不敢进来。太后见状生气地说:“不进来就罢了,看来是个膪子,由他去吧!”

太后一行人疲于奔波,人困马乏,一觉睡到大天亮。太后醒来问道:“此城有无养鸡养狗习俗?”太监李连英以为太后想吃鸡肉、狗肉,忙道:“回老佛爷,城民们不仅有此习俗,还精于饲养呢。”太后道:“我是说,一宿鸡不叫狗不咬,真乃太平城。这是什么街?”随员答:“西大街。”太后说:“太平城里太平街,以后就叫太平街吧!”从此,西大街改称太平街,一直延用至今。

太平庄:慈禧给光绪选妃

八月初五辰刻,慈禧一行出左卫南门,沿着宣大驿道去往怀安县城。当走到馒头山一段官道上,大队人马惊起一堆正在混粪的屎壳郎,撞在太后坐的轿围子上。太后掀起轿帘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随员答到:“屎壳郎。”“有什么用?”“除了混粪,什么用也没有!”太后怒道:“既然没用,还要它干什么,快给我把这些混瘴东西轰走!”从此以后,这段路上就再也见不到屎壳郎了。

慈禧一行人沿洪塘河溯源而上,午刻来到北九场村,安排到了张家大院打尖。十几道菜肴端上桌,慈禧眉开眼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光绪皇帝因想着珍妃,再好吃的饭菜也难以下咽,不禁掉下泪来。太监李连英打着哈哈说:“皇上又想起珍妃来了,请老佛爷再给皇上选一个吧。”慈禧皱皱眉,没说什么。吃罢饭,慈禧在院里抽水烟,看着四周,见这里鸡不叫狗不吠(因为鸡、狗、猪早被宰杀做了菜肴),一片平和安宁景象,很是高兴,说:“这个地方鸡不叫犬不吠,真是个太平庄。”从此,北九场也改为太平庄。慈禧太后身处国难,心想太平,并处处以太平来粉饰,这反映了她当时的一种心境,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张家大院的隔壁,住着一户姓冀的人家,这家有一个名叫冀妮子的姑娘,年方二八,长得十分俊秀,鲜嫩的脸儿象花朵,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十分传神,樱桃小嘴,说起话来悦耳动听。冀妮子听到张家院里一片喧哗,怀着好奇心想看看太后和皇上是个什么模样,怎奈墙高人低看不着。于是,她就踮起脚跟,两手扒在墙头上昂首翘望。此时正在院内散步的慈禧,暮地看见那双玲珑小手,脱口说道:“好一双凤爪!”李连英忙附和着说:“老佛爷好眼力,这可是深山出俊鸟啊!”慈禧说:“快去查访一下,把这个贵人给皇上定为妃子。”李连英遵命而去。冀妮子也感觉到事情不妙,跑进家里,心中象揣了只兔子怦怦乱跳。

李连英和张良暹来到冀家,口传慈禧的懿旨。冀家人听后如五雷轰顶,顿时惊呆了。好一会儿,冀老汉才清醒过来,哀求说:“山村民女,足不出户,见识少,琴棋书画样样不懂,伺侯不了皇上。”张良暹插话说:“皇太后选准了冀贵人,这是你家的德行,贵人的福分,也是敝县的莫大荣幸,真是皇恩浩荡,还不快谢主隆恩!”冀老汉再不敢说话,一家老小哭成一团。

李连英回去禀告了慈禧,又去转告皇帝。此时光绪正闷在屋里,思念他宠爱的珍妃。因为离京之前,珍妃直谏:“皇上应留在京城,处理国家大事。”这样激怒了太后,命太监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里淹死了。光绪皇帝一听又为他选妃,顿时心中燃起一团怒火,大声疾呼:“国难当头,我不纳妃!”李连英阴着脸说:“这可是老佛爷的懿旨,谁敢违呀!”光绪无可奈何地瘫在炕上,喘着粗气,一声不吭。慈禧命李连英给冀家送去一把七星宝剑,作为定亲礼物,等日后皇上回京,择日迎娶。

可是,慈禧回到京城后,早把山村民女忘得一干二净。冀妃子因是钦定妃子,无人敢娶,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终因忧郁成疾,不足五十而卒,酿成终身怨恨。按照当地风俗,未出嫁的女子死后不能进坟,只好埋葬在冀家坟边。那把七星宝剑后来也交到县保存在文化馆里。

怀安城:点郭玺熏肉为贡品

吃罢午饭,慈禧一行继续启程西行,酉时到达怀安城。县城居民早有准备,将文昌书院腾出来,门窗户扇糊裱一新,作为行宫。东西大街,南北两排,商户门前,摆列香案,备设绿豆汤、米饭,以供护驾兵士之消充。前队人马已至,瞥见豆汤等物,一噉而尽;后至者,竟无米粒可食,商民急又续为饮煮。太后皇上,文臣武将,次序如前,数顶大轿,进入行宫。此行毕竟系国难“蒙尘”,惶惶不可终日,已无暇顾及皇家之威仪,故“黄土垫道,清水泼街”之举也就省免。不一会儿,桌子上摆上十几道菜肴,因为是县城,规格有所提高,除了那些常规菜,还添设了豆腐皮、熏肉及一窝丝烙饼,怀安三大特色食品一应俱全。席间,太监李连英向慈禧说:“老佛爷,请尝尝这个熏肉怎么样,刚才听县里人说,这是该县柴沟堡有名的厨师郭玺新近创制的一种熏肉食品,皮焦红柔韧,肉脂少细嫩,嗅之柏香馥郁,食之爽口不腻,是宴席之精品,肉食之奇葩。”慈禧听着介绍,再看那熏肉,确实色、香、味俱佳,肚里的馋虫一下就上来了,吃得满口生津,边吃边说:“甚好,甚好。”随后传旨:“将这郭玺熏肉每年向朝廷进贡点,让京城的王公大臣们也尝个鲜!”

晚间,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国家大事。跪毕,太后、皇上相对数分钟,均一言不发。太后徐徐开口曰:“皇上,你可问话。”乃始曰:“外间安静否?年岁丰熟否?”德宗因是傀儡皇帝,对太后一直心存介蒂,加上失去珍妃,心绪不佳,所以每次问话只此两句,再不多加一个字。而且声音轻细,几如蚊蝇。皇上问罢,太后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商议的内容,主要是怎样筹集粮饷,如何与洋人议和等问题。议妥后,以皇上的名义颁旨执行。议毕,时间也不早了,各自回房歇息。

翌晨,太后一行“起驾”离怀,循驿道西行。虽属逃命,规仪从简,但她们乘坐八人抬大轿,悠悠自得。按驿传规制,驿站“轿夫”抬送官员,行抬一站即尽责完差,其下由邻站接替。而据传,左卫之”“轿夫”远非他地可比,坐之使人悠悠欲睡,飘飘似仙,安稳舒适。所以,太后到怀安城后,仍传命原班“轿杠夫”不动,再送一程至天镇。

说到这里,还得说说慈禧西行的历史见证人震钧。这是我从《北京晚报》上搜集到的一篇文章,介绍震钧与慈禧西行的情况。震钧,字在廷(载亭),号涉江道人,漯川居士,祖籍吉林率宾,镶红旗满洲人,是晚清大学者、历史学家。他于庚子年(公元1900年)五月从京城出来,到宣化府怀安县任文昌书院院长。到任没多久,他就得到“圣驾西行途经怀安”的消息。他和怀安县的大小官员开始准备接驾。因为县城中没有比书院更大的房子,他只好移居别处,将书院腾出来做行宫。太后和光绪先后在左卫和怀安城住了两夜,后启行西去。在慈禧和光绪离开怀安的时候,他感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由于太后和光绪从京城出来时太匆忙仓促,身边除了庄王、端王和相国文韶刚毅等少数几个大臣,随行人员极少,所以,他决定以私人身份随驾西行。一路上,他做了详细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大清朝奇特的历史。可惜,他的西行日记在以后的社会动乱中遗失,后又在南京补写了两万多字的《庚子西行记事》,尽管没有遗失的“日记”翔实与丰富,毕竟给后人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陈家窑:慈禧太后吃“到口酥”

慈禧一行沿驿道西行,午时便到了县境边上的陈家窑村,在村里最有钱的陈家大院打尖。午后,慈禧一行继续西行,经枳儿岭,出县境,向天镇县进发。

此后,这里就传出一个慈禧太后吃“到口酥”的故事:在陈家窑和枳儿岭两村交界的地方,有过一个小村叫郝家庄,住着八九户人家。那年月,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听说官兵要来了,赶快把粮食藏起来,跑到山里躲避去了。村里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眼看快入土的人了,又腿脚不便,就什么也不怕,留在村里给人们照看家。傍晚,慈禧一行人马来到这里,见隐隐约约有灯光闪动,高兴地象抓到了救命稻草。你想,她们又是一天没进饭了,这时饥饿难忍,心里直发慌。刚才路过的几个村子,都是黑灯瞎火,没有一个人影,找不到一点吃的。一看见灯光,急忙传下谕旨:“进村安营扎寨。”一下轿子就吩咐下人:“快给我找吃的东西来,能充饥就行。”

下人把慈禧领到郝老太太家里,要老太太快给她们做饭。老太太一听是慈禧太后,一下为难了,该做什么呢?家里要米没米,要面没面,只有点糠和菜,就给她蒸了一笼糠菜团团。慈禧饥不择食,拿起来就吃,直觉得香甜可口,津津有味,比朝庭御食好吃多了。水足饭饱,慈禧才想起问老太太这是什么饭。老太太一时着急,也说不上个名来。她知道这糠菜团团一到嘴里,一着口水便化成糠菜糊糊了,便急中生智顺口说:“这叫‘到口酥’”。

后来,清政府卖国求荣,与入侵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协议,慈禧也返回朝中,又过上了花天酒地的侈奢生活。不久,美味佳肴又吃腻歪了,觉得寡淡无味。一天,忽然又想起在逃难中吃“到口酥”的情景,那个香甜劲儿就甭提了。便派人吩咐御膳房厨师给她做“到口酥”。谁知,慈禧咬了一口就吐了出来:“这是怎么做的,这么不好吃。”她认为是厨师有意跟她做对,就把厨师给杀了。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师,都做得不好吃,又都杀了。后来就派人到郝家庄把老太太请了去。结果老太太做的“到口酥”也觉得一样难吃,也要把老太太杀掉。郝老太太就把为什么当时吃“到口酥”香甜而现在不好吃的道理讲了一遍。慈禧听后若有所悟地说:“啊,原来是‘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呀!”这句话流传下来,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头禅。

从这个故事来看,有几处与事实不符:一是据当地人讲,慈禧一行是在陈家窑休息,不是郝家庄。郝家庄是隶属于陈家窑的一个自然村(现已不存在),八九户人家,五六十口人,怎能容得下好几百号人的官兵队伍?放着大村不去非要到一个小村,这又何苦呢?二是按照行程推算,陈家窑距怀安城25里,打早出发,到了陈家窑正好是中午,而不是晚上,也就是只在陈家窑打尖,而没有住夜。三是在宣化时,慈禧太后就传下谕旨:圣驾经过沿途十里之内,豁免本年丁粮,并提前通知各府县,做好接驾事宜。怀安县准备得充分,招待得比较周到,也得到了慈禧的赞誉。因而,也就不会有慈禧太后饥不择食,吃郝老太太的“到口酥”的事情发生,至于慈禧把郝老太太请到宫中做“到口酥”,那更是子虚乌有。这不过是民间文人根据慈禧西行的历史事件穿凿附会出来的。它只能印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经从这里走过,其它的情节就当故事而听罢一笑了之。

前几年,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慈禧西行》时,摄制组曾来该县采点,先后到左卫的樊家大院和怀安城的文昌书院考察,选取拍摄外景地,但这两处景物都不复存在。所以,剧组在怀来、宣化拍完以后,就直接到了天镇县。因而,剧中也就没有慈禧和光绪在该县的情节和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