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沈阳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地域方面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是该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地上是残历碑及广场,地下是展厅。
残历碑即纪念碑,因碑体造型酷似一本巨大残缺的台历而得名为砖石水泥筑成的空心体,纪念碑从平面上看其形状是一幅巨大的东北地图,前方有一几何形的广场。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
残历碑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主体正面弹痕累累,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同时,经过艺术加工,组成呻吟呐喊状的骷髅群,表现了殉难同胞对日军血腥罪行的控诉。残历碑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的字样,向人们昭示着那个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史实,由著名书法家杨仁恺题写。“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和残历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永恒主题。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炸弹碑:在残历碑广场的西侧,陈列着当年日本人建造的石碑——“炸弹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在所谓的南满铁路爆破现场设立了一个木板牌,上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以方便对爆破地点的指认。1938年,日本关东军为了炫耀其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赫赫战功”,改用水泥建成此碑。该碑高7米,上宽下窄,至顶部分为三叉,造型酷似炸弹的尾翼。原立于一个2-3米高的石砌基座之上,基座正面刻有“爆破地点”四个大字。从远处望去,整个碑就像是扎入地面的一枚炸弹,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炸弹碑”。抗战胜利后,此碑被推倒,1991年迁至残历碑广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实证。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共设序厅和6个展厅,以丰富的史料向人们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
一展厅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二展厅主要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日军侵略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三展厅展现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四展厅展现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五展厅展现了全国抗战、东北光复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六展厅主要展现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1997年9月6日,日本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来沈阳访问,并在残历碑前亲手写下“以和为贵”四个字。
1997年11月2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式奠基。
1999年9月18日上午9时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领导人题写馆名。
1999年9月23日,张学良将军妹妹张怀敏携丈夫、儿子参观了博物馆,并留言“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