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虽已落幕,其中的爱情故事却成了观众心中的意难平,从上海和平饭店到外滩十八号,剧中黄浦江畔林立的建筑群见证了宝总和汪小姐的故事,剧外,这里的堤岸无声地承载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一辈人的浪漫回忆。过去的上海的娱乐相对单调,不如现在丰富多样,又因为住房条件局促窘迫,两三代人蜗居在一间房子里,谈情说爱多有不便,于是,外滩的防汛墙因其优越的景观位置,成为了情侣们谈恋爱逛马路的一块风水宝地,也因此有了“情人墙”的称号。
上海情人墙位于外滩的黄浦江边,从外滩的南广场开始,一直延伸到外滩的中山东一路附近。这道建于1959年,宽25公分、标高4.80米的防汛墙,曾经几乎是外滩的同义词。
1945年11月3日,上海黄浦江和外滩。Arthur Leonard Fiddament 摄
1947年夕阳下的外滩公园。金石声 摄
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发展,外滩沿线修建了公园和花坛,并且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草,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此外,还修建了供人们休息和观赏黄浦江美景的长凳和栏杆。而作为“情人墙”的前身,浦江沿岸的防汛墙也在这期间不断修缮加固,绿意环绕,景色怡人的环境使其逐渐成为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好去处。
1947年外滩公园。金石声 摄
1949年,从外白渡桥看上海外滩。图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50年代外滩,景色怡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0年外滩过江轮渡口。金石声 摄
上世纪7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物质匮乏,住房情况紧张,恋人们为了找到一个隐蔽又安全的约会场所“互诉衷肠”,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外滩。每到夜幕降临,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依偎在防汛墙上你侬我侬,感受着江畔的习习凉风,望着黄浦江上的行船,在涛声中互表爱意。据说,来晚的恋人要挤入“情人墙”如插蜡烛那般不易,常常需等前人走了,方可近身“情人墙”,非常夸张。但,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外滩观光平台上几乎没有购物流动车,偶尔见老人推车儿童车上放着茶水,花上三五分钱即可获得一杯凉水解渴,而中山东一路多为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鲜有商店,导致消费可控,这也是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下,进一步促进了“情人墙”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上世纪70-90年代的上海,外滩情人墙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圣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8年,外滩“情人墙”曾经是上海最为别致的一道风景线。陆杰 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外滩滨水区的景观改造,江边的防汛墙被复古型雕栏所替代,“情人墙”也随之不复存在,而社会娱乐场所的增多和居民住房的改善也让上海的年轻恋人们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外滩情人墙的盛况逐渐消失,成为了上个时代上海年轻人的爱情记忆。
1994年10月,小男孩在护栏边看着对岸。许海峰 摄
1994年10月,一对情侣在情人墙边拥抱。许海峰 摄
1995年5月,一对情侣坐在绿植边。许海峰 摄
1998年11月,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倚靠在情人墙上眺望浦东。许海峰 摄
2001年12月,情人墙边的两对情侣。许海峰 摄
2001年12月,情人墙边的两对情侣。许海峰 摄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黄浦江两岸今非昔比,尽管如今人们渐渐淡忘了情人墙的称呼,年轻的情侣们也有了更多的约会场所,但来来往往的恋人们依旧会在此驻足,在拂面江风中,演绎风情万般的新故事。
2011年,《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
2004年,《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
2008年,《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
2015年,《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
2017年,《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
20世纪80年代末,《情人墙的变迁》系列之一。郑宪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