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有风情万种
“五楼”有千姿百态
古镇螺洲,帝师故居
陈氏五楼,亭台楼阁,沉寂百年
螺洲,是八闽首县的一个古集镇。这里重教兴学,人文荟萃,里巷成市,素有“小福州”之称。螺洲镇店前村的陈氏,自明初至清末,500多年间举进士有17人,多累官显赫,因此在家乡的府第也豪华辉煌。其中的“陈氏五楼”,是清末帝师陈宝琛的故居之一。
1/9
有着帝师之称的陈宝琛在故居中建起了“藏书阁”——陈氏五楼,古楼中藏书万卷,其中“还读楼”被誉为福州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2 /9
陈氏五楼也称“陈宝琛故居”,位于螺洲店前村流水角江边,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宝琛是清代进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山西巡抚、宣统帝溥仪的太傅、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遭贬回乡之后开始兴建。
3/9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橘隐,晚号沧趣老人,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陈宝琛生于诗书传家,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良好教育,其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4/9
据了解,陈氏五楼中原本珍藏了十余万册的图书和珍贵的历史名人书画作品,按照记载显示,“赐书楼”存书量就高达一万五千多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百川学海》《曾文正公手书日记》《陶氏景宋本》等一些宝贵典籍。
陈宝琛因此也被誉为“藏书之富,甲于闽中”。同时对于自己收藏的大量图书,陈宝琛一直认为“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因此在京出任帝师顾问的时候,就多次委托自己的长子将家中的藏书抖送出去,用来嘉奖学子。
5 /9
陈氏五楼的第五楼叫“晞楼”,是五楼中最后建成的,也是五楼中唯一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晞楼位于还读楼与北望楼之间,楼名出于嵇康《养生论》“晞以朝阳”之句,意迎朝阳,无非是思君恋阙之意。晞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与还读楼间有阳台,是陈宝琛晚年迎风听雨、观日赏月之所。
6/9
陈氏五楼的第二楼称“还读楼”,位于赐书楼的后侧,与晞楼相邻。取义于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一座私人藏书楼,为陈宝琛所建。陈宝琛酷爱读书,搜罗有大量的民间善本、珍本,但因非“御赐”,没有资格藏入“赐书楼”,便屈尊“还读楼”,其数量比“赐书楼”更为可观,其质量有时也超过“御藏”的珍本,为福州地区最大的一个私人图书馆。
7/9
陈氏五楼的第一楼是“赐书楼”。赐书楼原名赐书轩,位于江墘埕天后宫东侧的陈若霖故居,是陈若霖珍藏道光皇帝赐书之所,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由书法家翁方纲题匾。宣统三年(1911年),陈若霖曾孙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赐紫禁城骑马,皇帝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为报皇恩,陈宝琛在后门埕厝后建造新楼,将赐书轩藏书及匾移此,并改名为“赐书楼”。
8/9
陈氏五楼的第四楼叫“北望楼”,在沧趣楼左前侧,坐北朝南。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宣统帝逊位,陈宝琛回乡建“北望楼”,高挂宣统盛服临朝的巨幅相片,大有“丹心朝北阙”的意思。“北望楼”的匾额为郑孝胥题写,并有一赠联:“百年世第看乔木,万卷家藏有赐书”。楼前是末代皇帝宣统赐联:“尊礼元臣扶玉杖;父亲旧学拜丹书。”
北望楼分为前后二楼,中间隔一天井,均双层,单檐歇山顶。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
9 /9
陈氏五楼的第三楼叫“沧趣楼”,位于赐书楼的右后侧,含有“归隐”的意思。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陈宝琛被部仪降五级调用,自此赋闲乡居二十多年, 建“沧趣楼”以自娱,据陈宝琛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 沧趣楼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楼前有鱼池、假山、凉亭、回廊,广植花木,清波流翠,仿若一座精巧别致的苏州园林。楼内贮藏大量的古玩、金石、书画、文物,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宝琛除在“沧趣楼”内“赏古玩博”之外,还经常在这里接待福州地区的文人高士,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颇为热闹。并有《沧趣楼文集》二卷问世。
一点涟漪,一场画境,
建筑之于人的感动,人之于建筑的生命力再创造。
陈氏五楼规模宏大
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
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
整个建筑凝聚了陈宝琛一生的忠贞与贡献
每一个细节都在细数着陈宝琛当年的用心
每个台阶都是三阶而上,分别代表秀才,举人,进士,步步高升
陈氏五楼的建筑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也兼具西方建筑讲究
陈宝琛故居讲究传统
而又不缺近代气息
讲究人文,而又与自然和谐统一
参观陈氏五楼不仅能体会到
陈宝琛当时的生活场景与优雅的文化氛围
更能领略到陈宝琛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