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觉珉
香江的画卷----
山峦叠翠铺锦绣 水光潋滟唱渔歌
(下)
上天好像特别眷顾香江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偏心地给这里抹上山的千倾碧绿,撒下水的万般柔情。于是,香江的山水犹如一幅写意的国画:“雾笼亚计山,波涌香江渡”是一种气象,“金顶撒繁星,江风吹渔火”又是另一种风韵……
在我眼里,香江多姿多彩的水,充满着生命的灵性----如风如雾的瀑流,轻灵地丈量山崖的高度;凝翠聚玉的深潭,沉静地观看云烟的舒卷;滔滔东行的郁江,欢快地歌唱着如诗的旅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傍水而居的香江人,对水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结,不管岁月轮回,任凭时代更迭,依然如故地保持对水的敬畏、对水的亲近、对水的崇尚……
香江人敬水,是出于对大自然力量的敬重。今天的西江,交通便利,自然有“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的气度,但古代的西江通航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一路前行的水路从来就不乏险滩恶水。上世纪末贵港蓑衣滩航运枢纽工程建成之前,香江一带的江面就是一处滩险水急的地方,船家行船至此必须提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谨慎通过,一些货船甚至要借助动力强大的拖驳船拉过这处水域。千百年来,行船经过此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在船头烧香、鸣炮,以求河神护佑平安。如遇天色已晚,就不敢贸然前行,很多船家就选择在香江渡口休停一晚,待天亮再起锚赶路。在保持小心行船的同时,大家都期待有神灵的保佑,于是,早在乾隆五年人们在这段水域旁的香江圩上修建了仁寿寺,供奉南海龙王及诸神,为人们上岸祈福提供方便。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过往船家纷纷上岸烧香献祭、祈请安康,当地人则唱师舞龙、三牲祭拜,场面十分热闹。
香江人亲水,是感恩水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居山识鸟鸣,近水知鱼性”,香江地区遍布河涌,很早之前就是捕鱼、养鱼的好地方。清末到民国年间,贵县渔民就有在郁江河段装捞鱼苗(鱼花)的习惯。据1993年版《贵港市志》“渔业”章记载:“1959年郁江两岸的香江、瓦塘、下宋……共有42个大队装捞鱼苗”,经营鱼苗业的渔户收入颇丰,有的渔户因经营有方而发迹为富户。解放后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专业渔民每家都置有鱼艇,“常驻鲤鱼江、香江……等河段”捕捞。除了渔业,人们还在修建了提灌站,用机电泵提水进行农业灌溉,让甜美的郁江水滋润着两岸的农田,使香江成为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闻名遐迩的香江龙舟赛,更多起源于先民的水和谐相处,每年端午时节,人们祭拜河神、怀念屈原、竞赛龙舟……就是香江人与水亲近、对水感恩的一次隆重、盛大的仪式。几百年的痴心坚持,历代人的不变传承,使香江龙舟赛成为贵港市最为盛大的民间民俗活动,2016年被贵港市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柳州举行的西江流域(经济带)城市龙舟大赛中,香江队获得500米直道竞速赛大赛的第5名,为贵港争得了荣誉。
老子曰:“上善若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近水之人深谙“懂得通融,方能从容”的道理。长期以来,香江地区居住着赖、甘、谭、姚、罗等二十几个姓氏的人口,大姓多达几千人,小姓只有区区十来人,虽数量相比悬殊,但绝不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大家守望相助,和睦如一家人,不得不令人称奇。在地理位置上,香江凭靠郁江水路东达县城、西抵横县,成为贵县与横县间的停靠站;往北接大岭、石卡两渡口,联结北岸陆路交通,形成“丁”字型交通路网上的中心。基于沟通四方、融合八乡的特殊区位,香江一直以来就是附近商品集散、人流频繁的枢纽。明代,官府在贵县郁江干流的最西的香江设立官驿,与最东的东津驿、城区的怀泽驿并称为当时贵县三大水上驿站。1637年中秋节前夕,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溯郁江而上,到达香江驿泊夜,他在日记中记叙的“……又五里而暮,剩月行十里,泊于香江驿”,正是香江作为驿站的有力佐证。到了清末香江已经建成渡口、圩市,辐射周边的冻岭村、榨底村、赖村、大塘岭等地。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香江划为木梓区,始设香江乡;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贵县撤区,改为大江乡,下辖香江街、赖村、甘村、姚村、谭村、泥湾村、下棍村、南义村、江田村、停龙村等10个村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12月,香江乡仍是贵县人民政府下设的50个乡镇之一;1950年5月,贵县设16个区,其中第十六区区政府设在香江,辖香江、大岭、思怀;1958年2月香江乡归石龙区管辖,同年10月归新塘乡管辖;1959年香江乡改为香江大队,划归瓦塘公社;后改为香江村归瓦塘乡(镇)管辖至今。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香江圩于2006年由江边搬迁到了一公里外的公路边,逐渐发展成为了全市最大的村级市场。圩上店铺林立,既有经营日常用品商铺,也有网吧、超市、蛋糕店、花车装饰店等店铺,颇具现代气息。逢三天一圩日,中午十二点前,四乡八邻赶圩者云集,最多时竟达5000人以上,与瓦塘圩的赶集人数差不多,即便不是圩日也热闹非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香江人崇水,是钦佩水身上的智慧和启迪。他们希望像水一样一往无前、左右逢源,刚柔相济、沟通四方。改革开放初期,地处广州至南宁水上大动脉上的香江得交通便利之先,掀起了到珠三角打工的“淘金潮”。时至今日,几经商海拼搏沉浮,已经有上百香江人在深圳、中山、佛山、南海等地开厂当起了小老板,经营服装、针织、五金、贸易等。近年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风生水起,原来居住在江上的船家不甘过着晴天出渔、雨天补网的悠闲日子,纷纷筹资购买载重一、二千吨的大货船,上跑南宁、下抵粤港澳,把水运做得红红火火。每逢春节,大船宛如外出的游子,不远千里回到他们出发的地;而长期坚守故土的乌蓬住家船、小舢板静静停泊在香江码头等待他们回家。
今天的郁江依然静静地流淌,如同一幅卷轴,一经舒展脉络纹理,沉稳隽永、回味悠长;又如一坛檀香,袅袅升起心香一瓣,柔情缱绻、禅思熏香。这样的小村,适合住在她的岸边凝望,感受晨昏不同的精致美景,颇有一种“天光水态披襟袖,岸芷汀兰入画图”的味道,真正让浮躁的心在这里得到片刻的抚慰和栖息。
鸡鸣三声,薄雾笼罩的江面,盈盈的满是江南水意的氤氲,诗意地蔓延在每一个细微的角落。百年古榕在岸边屹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凝视着郁江上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横跨郁江的兴六高速香江特大桥仿若腾空蛟龙,给古老的香江带来蓬勃的生机。临江而建的一座座小楼房,在朝晖中高低错落地站立着,看着这一江碧水蜿蜒东去。竹叶抖动着晨风的新鲜,青绿的牵牛花藤蔓沿着黄土墙缠绕着爬上黛色的瓦顶,紫色的花朵滴答答地吹响着晨曲。山村的孩子起得早,呼朋唤友地到江边放牧,水牛的铃铛声在晨风中飘荡。扛犁的老爷子们,粗声地相互问候,询问着当前的农事。尽管已经普及了洗衣机,生活在江边的女人总喜欢到码头洗衣服,借机会叙叙旧、聊聊天,江风吹起了她们乌黑的头发,那是江畔最美的风景。横渡的船只,仿佛也被洗衣服的人们的喧闹声吵醒了,伴随着“突突突”的发动机声犁开了波光粼粼的江面,径直向对岸驶去,迎接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傍晚时分,夕阳如血,红日如轮,绚丽的霞光倾洒在天空的尽头,将原本白花花的云朵渲染成金黄宜人的色调。这是一个归巢的时刻,田间农家人牵牛而回,哼着歌曲,享受着慢生活;菜园篱笆下,村姑浇水摘菜后迈开悠悠的步伐回家,扁担和铁桶奏起的小调洒满乡间小路。古渡边还可以见到一两位头戴竹笠,撒网垂钓或任舟自横的白发渔翁,好一幅“落红垂江水,青鸟叠翠微”的画图。沿江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农家院落升起的炊烟舞出了风的形状,不知哪家的母亲又在焦急地呼唤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徜徉于金色的霞光,不禁会让人想起李商隐的那句著名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邂逅这样的美好黄昏,我们不禁要问,日月如梭,流年似水,平时为生计匆匆奔走的我们,不知错过了几多如梦的光影,错过了几多从容的温情。
月光初上,灯影渐渐暗淡消失,疲倦的人们早早进入了梦乡。月光洒向大地,平静的江面上睡满了月光和渔火,一派“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古韵。水面上时而泛起了一阵水花,那是江鱼拍打清波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渔人的双桨吱呀吱呀划过,宛如一支推窗作画的笔,打破一江平静,紧接着便看见渔船上若隐若现的灯影,荡漾的渔舟和跳跃的鲤鱼打碎了香江甜美的梦,水中的月亮也在涟漪中变得支离破碎、如梦若幻起来。
时光,就像眼前的这条江,在渔人的摇橹声中悄然流逝。今天的香江古渡,千吨轮船已经替代了过去的小舢板,大江截留形成的宽广水面已替代了昔日的激流险滩,显然已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静水照大千,香江的水像一位高明的画家,将万千景致收于尺幅之间;又像一位临窗而坐的女子,细细品味岁月静好;许久以后,更像一坛味醇香浓的美酒,不知熏醉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贵港市委政策研究室
令人回忆满满的码头
江边的晚霞
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