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清泉岩,亦名清泉庵,位于漳浦县城西南郊大南坂农场下楼村,是梁山北麓的一个古刹。据《漳浦县志》记载:清泉岩“在下布梁山之半。由庵西行,半有巨石架空,泉从石中出,清冽,故名。”
清泉岩佛寺始建于宋代,元代坍废,到了明成化年间,僧人伯成来此住持,于崖石下重新构筑土木结构的寺庙。嘉靖间,漳浦人陈梧再次出资重建,由僧人智山住持。清代的蔡溎、蔡新兄弟等也多次出资整修。传至今日,清泉岩已成为漳浦一处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文艺术之胜于一体的名胜古迹。2005年,清泉岩摩崖石刻及造像被评选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创时,岩寺是利用一个天然石棚构筑而成的。石棚宽广约10米,微微前倾,顶上刻着“蓬莱深处”四个斗大的字。石棚中有一泉眼,泉水常年不断,从十几米高的崖上涌泻下来,雨季时可大如瀑布;枯水期又细如游丝,颤颤巍巍地飘落。现存的岩寺是一座三开间的大殿以及前殿、廊庑、东厢,规模并不大,但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景观甚为丰富。岩寺以大石崖为屏风,泉水从崖上飞流而下,绕过岩寺,穿行在嶙峋的岩石间、小路边以及凿出的台阶旁。如此,一泓清池,几丛翠竹,可谓“两涧泉声喧佛国,一天秋色散梁岗”!
资料图
为此,“好事者著为八景,有蟠桃坞、说梦台诸胜”,康熙《漳浦县志》如是说。可惜没有记载八景全称。而“蟠桃坞”只是大字石刻之一,所以一般认为,这些大字石刻“渐隔尘寰”“蓬莱深处”“九鲤飞跃”“蟠桃坞”“茂林修竹”“清泉洞”等便是八景之一。然而,“说梦台”一景的景名石刻却无迹可寻,耐人思索。康熙《漳浦县志》有言:“其有垒石为室,匾曰丹霞洞天。”可能也是一景,现在该石室已不存在。乾隆《漳州府志》又记载:“乾隆大学士蔡新在清泉岩建二书室”,现亦不存遗址。只有一处石壁上镌“觉岸”两大字,上部正中镌“乾隆御笔”篆印,落款有“乾隆甲戌臣蔡新”的字样。这是蔡新于乾隆十九年归省老母时,乾隆赐给他的横幅。回乡后,蔡新把御书摹刻在岩石上。也许这石壁就是原来蔡新所建书室的后壁,后来书室坍废,而石壁上的镌字至今完好。一旁还有“登临驻节”石刻,是乾隆间为大学士蔡新至此登临而镌的。
在这些历代题刻的摩崖石刻中,最负盛名的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和明人陈梧的《清泉招隐八首》。
说到心经石刻,不由令人赞叹不已。那恢宏的气势,风雨狂注般的运笔,横扫岩壁,如同天书道符,通篇结构变幻莫测,却又跌宕有致,浑然一体,吸引了许多书法家前来研赏。根据《漳浦县志》记载,为身毒国僧人所作,亦即印度和尚的作品。这长5.5米、高2.5米的空间里,似字似画的符号,大的长达2米,有如狂涛奔腾,巨瀑飞泻;小的则不足方寸,有如瀑布喷溅而起形成的水花。每当夕阳的余晖停留在这一片神秘的石刻上,岩面上的金色线条似乎拥有了生命力,变成了一群狂舞的金蛇。除了楷书落款:“万历癸酉岁腊月清泉翁虚谷道人比丘智山镌石”之外,无人能够看清那狂放背后的底蕴,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的不解之谜。这些神秘而又放荡不羁的线条,永远地凝固在冰冷的岩石上,供后人瞻仰。无独有偶,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公园中也有一通类似的石刻。根据清嘉庆三年江阴知县杨世绶的题识,原碑年代久远,后毁于火,清乾隆重刻,乃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所作。该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陈梧于明万历元年镌刻的《清泉岩招隐八首》则刻在与《心经》石刻相对的石崖上。它同样也是一幅极其豪放的书法作品,堪称诗书双绝。
清泉岩与历史名人的不解渊源不仅止于此。清泉岩寺前还保存着由蔡新兄长蔡溎书写的“地契”――“清泉岩传灯遗产记”。蔡家子弟关爱清泉岩,在清泉岩潜修禅宗,为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特将属其所有的寺庙周边土地奉献给佛祖,并写记刻碑立于寺前为证。这也是清泉岩仅有的一座碑记。
清泉岩供奉的是如来、观音,历来香火极盛。佛光普照千年,往来祈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虔诚朝拜。人们的脚步拂去了时间的风尘,而清泉岩也将以它神圣的姿态观照世人、观照未来。(商艺虹)
来源:金浦报、漳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