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古为虞舜都,《帝王世纪》:“舜都蒲坂”。战国为魏蒲邑,“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坂”,称曰蒲坂县。西汉仍称蒲坂县,属河东郡。王莽改名蒲城,东汉改为蒲坂县。魏、晋、北魏、北齐、北周均名蒲坂县。晋时先后为秦州治、雍州治。北魏神麝元年(428)为河东郡治。故治在今蒲州镇东南二里。隋开皇十六年(596)蒲坂县移治城东,于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车(607)蒲坂县并入河东县。唐、五代宋、金、元俱名河东县。唐武德三年(620)蒲州来治,后为河中府治。元仍为蒲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河东县并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置永济县,属蒲州府。民国元年裁府留县。1947年4月25日解放,建国后县领导机关迁来赵伊镇。
有娀——古国名,当在今蒲州镇。《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正义》:“按纪云,桀败有娀于之墟,有娀当在蒲州也。”
南解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北周明帝时废。故治在今永济县虞乡镇西。
绥化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时改名虞乡县。故治在今永济县虞乡镇西北(旧时称绥化乡古城村)。
虞乡县——北周保定元年(561)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大业九年(613)徙废。故治在今永济县虞乡镇西北。唐武德元年(618)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开元九年(721)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临晋县。清雍正八年(1730)复置,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
1947年4月解放。1954年同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又并入运城县,后又划归永济县。
永虞县——解放战争期间,在永济、虞乡二县设置永虞县,属晋南行署运城分区管辖。1949年撤销。
蒲坂——《帝王世纪》:“舜都蒲坂。”《史记正义》引《地记》注“河东县东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坮。”故址在今永济县蒲州镇东南隅。又名长原、长坂。《元和郡县志》:“长原亦名蒲坂,在(河东)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太平寰字记》:“汉志始皇东巡见长坂,即此。”又,王伯祥《史记选·淮阴侯列传》注:蒲坂故址在今永济县旧蒲州北三十里的虞都镇,今名舜帝村。异说并存,待考。
河曲——《史记·晋世家》:灵公六年,晋侯“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即此。黄河至蒲州折而东谓之河曲。《清一统志》:平阳府“南枕河曲、北涉汾水”,亦此。在今蒲州老城南。
王官城——在今永济县虞乡镇东十五里王官峪。京《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即是。另说,故址在今闻喜县西十五里。《元和郡县志》称,闻喜、虞乡俱有王官城。
羁马——春秋时晋邑。左传·文公十二年》:“奏伯伐晋,取羁马。”王伯祥注:羁马在今山西永济县南三十六里。《清兰统志》称:羁马今谓之涉邱。
解梁城——《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王伯祥注:“解梁城即今山西临晋县西南、五姓湖北之解城。”据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属永济。
阳晋城——在永济县虞乡镇西南,又名晋城。《资治通鉴》周赧王十二年:“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胡三省注:“晋阳,《史记》作阳晋,其地当在蒲坂之东,风陵之西,大河之阳;且本晋地,故谓之阳晋。”《括地志》称,“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
中都——唐代蒲州是东西二都长安与洛阳间的交通枢纽,开元九年(721)改为河中府,并建号中都,亦称中畿。同年削除都、府称号,仍称蒲州,即今永济县蒲州镇。
赵伊村——古称赵伊,明成化末年改名东丰镇,请时称赵伊镇,现为永济县领导机关驻地。
东张城——在永济县虞乡镇西北。《括地志》称:虞乡县西北有张杨故城,一名东张村。汉高祖二年曹参攻魏将军孙藗军于东张,大破之,即此。今称东开张村。一说东张城即今临猗县西南之东张村。异说并存,待考。
孟盟堡——在永济县西。明嘉靖中年置,有孟盟桥跨涑水。春秋时秦将孟明代晋,济河焚舟,盟师必克,故名孟盟。今有孟盟桥村。
三娄寺——在永济县东北,前属解虞县。伟大领袖毛主席1955年曾对一篇关于三娄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文章《严重的教训》作了光辉批示。
普救寺——在蒲州老城东五里。唐释道积修建十年乃成,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改今名普救寺,明初并广仪、旌勋、藏海、乾明四寺入焉。其庙塔十三层,为唐代建筑。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鹳鹊楼——在蒲州老城西南城上。沈括《梦溪笔谈》称,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府志称,鹊鹊楼旧在府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故名。后为大河冲没,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王之涣《登鹳鹊楼》诗即写此。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石锥山——在永济县虞乡东,接近运城县界,亦名石维山。《资治通鉴》:梁大通二年(528)长孙稚使其子子彦与杨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胡三省注:“河东郡虞乡县有石锥山,于筑垒壁也。”
首阳山——在今蒲州老城南,亦称雷首,亦称首山。殷末,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代纣,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旧时有夷齐墓、庙。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
王官谷——在永济县虞乡东南十里中条山中。唐司空图“居中条山之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
妫汭水——在永济县蒲州老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河。《水经注》:历山,二水出焉,二水异源同归。一说汭非水名,指妫水隈曲之处。
石溪——在永济县虞乡中条山北麓下,唐卢纶有游石溪诗。
五姓湖——在永济县东北,即古张扬池东、西二陂也。《水经注》:“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阳泽。”亦名五姓滩,因滩旁有五姓村故名。
广孝泉——在蒲州老城东南二里,旧名舜井。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住。宋大中祥符四年,帝驾汾阴,赐名广孝泉,命人撰碑文刻石记之,岁久碑泐,明时勒碑重书。
王庄村——在永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杨搏墓、孟时芳墓,为文物保护单位。杨博,明永济人,嘉靖己丑进士,历仕吏部尚书、蓟辽总督。孟时芳,明永济人,万历戊戌进士,仕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