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梁思成先生为何要拆六和塔)

梁思成先生为何要拆六和塔?

  六和塔,作为我国杭州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有名的宝塔之一,自建国以来就饱受多位观光者的青睐,也成为了旅客们来到杭州的必游之处,历史上更是有所佳话。

相传,古人云游杭州,评点当地那些著名的古塔时,曾说道:"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将军",将军之塔,不动如山,字里行间满是对六和塔的青睐。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备受古人今人喜爱与一身,具有历史和建筑学深刻意义的象征,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却对它有所颇辞。

  梁思成先生他不仅仅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这座宝塔有着尊敬和爱意,反而是在另一个方面跃跃欲试——他竟然是想着把这座塔拆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你不得不知道的杭州六和塔

在说这件事之前,应当先了解一下六和塔。

  六和塔,这座美丽的古建筑坐落在杭州西湖南面,位于钱塘江之滨不远处的月轮山上。凭着建筑家们的热情和强大的想象力,六和塔具有着不同于其他古塔那般极为精湛的建筑艺术,身姿更是雄美壮阔。以均衡和雄正之美享誉国内的它,更是在一系列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西湖古塔中,六和塔以独道且专有的优势和美感从中脱颖而出,被古人和今人一同誉为西湖古塔之首。

  构造上,这座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古塔是一座十分标致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共七层,约莫六十米的塔高无不在诉说着古代建筑师的惊世智慧和老道经验,而后,平面八角形的形状则是兼具了避震性、支持性、稳定性和美观性的考量的大成之体。

  八面体平面的结构不仅起到了以上的建筑作用外,更是将六合塔的外形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雍容和大度。从纵向观察,六和塔的腰檐部分层层相扣,如同灯笼颈、腹、腰各处链接那般,但支出的宽度是逐层递减的。这也导致六和塔的采光变成了檐上明亮,檐下阴暗的情况,明暗相间相互衬托,独特的光影效果亦是其一大特色 。

  而就算是其名字——“六和”,也是有着独特的意义,据说,六和塔的“六和”是取自佛教中“六和敬”的教义。

除去建筑上的一大奇迹,六和塔在考古学中也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六和塔内文物众多,且都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寓意,可谓是一座小型的博物馆。六和塔中不仅仅有着南宋时期的文物:例如“救赐开化之寺”的石碑,后朝的文物也一应俱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明石刻镇海神像、清代乾隆皇帝游玩六和塔时亲手书写的六和塔塔碑文,以及六和塔塔底的那份宋隆兴二年的敕赐开化寺尚书省牒碑以及六和塔北壁的明代线刻真武像 等。

  除此之外,六和塔内砖雕近200方,这个规模就是与其他类型的古代建筑相比,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众多文物中,六和塔里叫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塔内的那份有乾隆亲自书写的宫廷御碑。这块碑虽然主要记录了乾隆皇帝游历杭州,尤其是钱塘江一代的美丽风光而有感而发的切身体会。

  但在这块碑上,乾隆皇帝还特地记载了六和塔建筑之始直至那他游历游玩一年间的兴衰史。哪怕是现在,这块高达约莫4.5米,宽1.5米的巨碑仍然是以字迹清晰,干净利落的形式存在,让我们得以瞻仰古代帝皇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别致趣味。

  除了乾隆皇帝,先前也说过,六和塔是被古人所青睐的风水宝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在壁上作诗已经是家常便饭。光是诗文就已经横跨了千年时光。

  例如元朝诗人白廷玉就有一首《同陈太博诸公登六和塔》。在这首诗中,他以“烂烂沧海开,落落云气悬。群峰可俯拾,背阅黄鹄骞”一句,就将登塔所望见的一切景象收入笔中,并且赋予了雄大壮美的意象。

  而今人,在1959年,我国有名的诗人郭沫若也登上六和塔提笔赋诗,留下了“千年胜迹垂千古,百代游人尽百生。”的感慨,不仅如此,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陈毅更是在六和塔中留下“置身如在画屏中,景色钱塘傲大空”的诗句,并且这句在他的诗集也有所流传。

  此外,作为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同时也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 ,六和塔本身所有的须弥座上雕刻了万物,宛若一副万象风光图。这些雕刻艺术都有着十分丰富且饱满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是我国是建筑史上研究时代和建筑学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六和塔除了名字外,实际上关于佛教的因素也不少。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六和塔这座古塔经历了多次起落与创伤,但塔内依然保持了一尊铜铸像。这尊铸像,是为了纪念南宋年间开化寺主持—智昙大师,因为他功德无量,为人高尚,因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得道高僧,特意在此塑造了一作铜像 。

  除去这些,六和塔其实还有不少现代才有的建筑,这些建筑和古建筑相比可谓是惟妙惟肖,例如说塔内那个十分显眼的,将近一米之高的铜钟。乍一看,这个铜钟和这座古塔浑然天成,但实际上这个铜钟是在1996年放置于此的 ,不得不让人惊叹现代艺术的强大。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和发展,更多的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和进步,对六和塔等一系列古建筑的保护也开始落实。1961年,六和塔与其他古建筑一同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为什么这样有着历史渊源和强烈的代表性,人文性的文物,梁思成先生要把它拆了呢?

  2.梁思成先生与六和塔的“爱恨情仇”

  六和塔除了这些象征外,最有名的,应当还是它身为古塔的命运多舛。

  与其他古建筑不同,六和塔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倒霉蛋”,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到破坏,包括但不限于战乱时期的敲打火烧等人祸,更为离奇的甚至还有雷击这等概率微乎其微的天灾。因此,在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六和塔其实是修缮后的,并非是最初的存在。

  而作为毕生研究并且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学者,梁思成老先生对这些古建筑的了解可谓是熟之又熟,现在所存在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基本都是经过他一手整理和优化的,可谓是古代建筑学科当之无愧的巨人。

  1934年,他受邀来到了杭州这座城市,当地市长希望他能够对这个地方进行改造,而经过了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后,梁思成先生决定,从六和塔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为何是从六和塔开始,因为这和钱塘江大桥有关。

  在梁思成先生过来之前,当地官员其实就有在这附近迅游来寻找应该如何修缮关于城市建筑的路径,结果机缘巧合的,在古代的龙山渡口位置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残缺。

原来,在龙山渡口那边,那位地方官员发现,在那一边附近的六和塔,本来应该是作为定海神针那样的存在,却是一片残破的模样,极度的不美观。

  为了维护市容,再加上古塔自身所有的价值,这位地方官员决定去最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希望他能够为杭州建设出谋划策,如果可以,希望他能够亲自来设计和进行六和塔的复原方案,因为梁思成先生是数一数二的专家,在这领域几乎是无人可比。

  而梁思成先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自然也没有辜负那份专业素养。面对这座经过多次磨难的古建筑可谓是毫不留情,近乎是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觉得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曲;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

  要知道,六和塔本身就应该是最标准的宋风建筑,但是在后人的修筑下,本应该有着最为标致的瘦硬之美,结果却变成了“肥矮十三层檐全部木身的六和塔”,这种在古建筑风格中也算是不伦不类的形象,也难怪梁思成先生要把它拆掉重做了。

  在梁思成先生的构思中,六和塔的结构应该是那种精神抖擞的挺拔模样,而不是发福的将军肚。

  虽然同样是层层相扣,环叠层映,但他料想中的六和塔应当沿着砖身塔心逐层攀登,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色彩,这些各异的结构能够让游客在移动的同时感觉到整座塔是一种独特又和谐的整体。

  可想而知,如果成功了,那无疑是有一座建筑史的丰碑。

  3.无法实现的梦

  但可惜的是,梁思成先生的构思并没有能够得到实现。

  为了改造六和塔,梁思成先生可谓是煞费苦心,甚至是亲自设计图纸。如果按他的图纸来操作,可以说还原宋时六和塔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令人惋惜的是,请他来那位官员不久就调任他处,六和塔的修缮并没能配合最初所设想的那样,和钱塘江大桥的兴建一同得到重生。而更加让人惋惜的是,不久后抗战的全面爆发,更是让梁思成先生的一腔热血石沉大海,让这个修缮成为了一生的遗憾。实属可惜。

  参考文献

  孟桐.梁思成旧城改造思想与实践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23.

  李凤志.论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时代性转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44-50.

  苏寒山.六和塔:钱塘江畔“塔将军”[J].科学中国人,2021,(34):52-53.

吴洁.浅谈杭州六和塔的历史与现状[J].大众文艺,2013,(05):49-50.